世界经济发展遭遇危机后更容易凝聚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力量,保护主义者倾向于采取孤立政策维护国内生产者的利益,但往往适得其反。保护主义从来不是救世主,鼓吹同中国“脱钩”有违基本经济规律。加强国际疫情防控合作,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才是助力世界经济复苏、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要义之所在。 |
经济全球化的逐渐发展将世界各国纳入国际经济体系,成为一个经济上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一体化”世界。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贸易保护主义、全球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战争、瘟疫等都曾威胁过全球化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可能会对经济全球化带来一定冲击,但这一进程不会中断。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必然趋势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驱动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自大航海时代以来,共出现过三波全球化浪潮。第一波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在欧洲国家环球探险和殖民扩张的推动下,美欧等洲际贸易迅速增加,各大洋贸易路线被大量开辟。第二波全球化浪潮是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到两次世界大战,蒸汽机、电报等改变了交通和通讯方式,大幅降低国际贸易成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和比较优势理论逐步被接受,政府通过减少关税壁垒进一步推动了国际贸易发展,金本位制的广泛应用也为全球化发展提供助力。然而那时,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和全球大萧条的相继发生,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各国政策首选,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重大阻碍,甚至发生倒退。第三波全球化浪潮发生在二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规模和深度不同以往,这一时期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国际资本跨国流动加强,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全球价值链逐步深化,各国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纵观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一直伴随其发展,并在历次重大经济危机后演变为各国的政策选择,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不平衡现象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失衡,发达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全球化与自由贸易被塑造为“罪魁祸首”,民粹主义浪潮和逆全球化运动不断兴起。 尽管经济全球化遭遇多次挫折,但是从未发生过实质性逆转,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有其内在驱动力,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运动无法逆转其发展大势。从大航海时代到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科技进步就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交通运输和通讯成本不断下降,全球供应链逐渐形成,商品、资本、知识及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大大加强。跨国公司也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关键力量,早期的东印度公司开辟了跨洋贸易路线,塑造了庞大复杂的国际贸易网络,而今的大型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生产基地,寻求资源最优配置,大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加速发展。此外,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及全球经济治理机制逐步形成,通过不断削减贸易和投资壁垒,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除法律和行政障碍。 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普遍受益,各国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赖关系。经济全球化使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都融入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之中,发达成员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获得更多利润,发展中成员也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赶超。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推动国际分工体系生产链条日益碎片化,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已经将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紧密连接在一起,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将会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经济全球化仍将深入发展。固然,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暴露出的不平衡问题引发了反全球化浪潮,但这股逆流并非解决全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之道,即使是鼓吹贸易保护主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并非要美国退出全球化,而是希望通过改革多边贸易体系等方式使全球化发展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新冠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是有限的 从历史上看,瘟疫的蔓延必然引发对政治经济秩序的冲击,欧洲中世纪时期的黑死病大流行曾重创那里的封建政治秩序,1918年源自美国的“西班牙大流感”席卷全球成为推动一战结束的意外因素。与此同时,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人员、商品等流动的加强对瘟疫蔓延也起到“推波助澜”作用,欧洲人发现美洲的同时将天花、麻疹、白喉等疾病带给新大陆的印第安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伴随人员的快速流动波及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疫情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或将对全球化带来阶段性冲击,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遭遇的又一次挫折,但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有其内在动力,疫情不会致其中断,世界也不可能重回孤立时代。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言,我们管理全球化的方式存在漏洞,致使一些国家国内的不平等日益加剧,但经济全球化不应成为国内政策失败的“替罪羊”。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蔓延使人们对全球经济基本面的预期产生了更大的不确定感,给世界经济增长前景蒙上更为浓重的阴影。但要看到,疫情“黑天鹅”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冲击全球化进程的程度更多取决于疫情防控成效。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扩散,短期内疫情或许会使经济全球化短暂“降温”,将突出表现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国际贸易和投资持续萎缩,全球制造业产出大幅下降,服务业受到拖累,人员流动、货物贸易、全球供应链等遭到冲击。国际货币组织(IMF)预计2020年世界经济增速为3.2%,比1月做出的预计下调0.1个百分点,经合组织(OECD)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为2.4%,大幅低于疫情爆发前估计的2.9%,世界贸易组织(WTO)最新发布的货物贸易晴雨表显示,截至2月全球贸易趋势实时测量指数为95.5,低于基准值100,若考虑疫情影响,该数据可能会更低。人员和商品流动受到一定限制,目前已有140余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韩国实施入境管制措施。疫情还导致中国消费需求降低,全球大宗商品等货物贸易进口受到限制。疫情对全球供应链安全带来威胁,作为全球生产网络的核心国家,中国工业活动突然大幅下降为全球供应链上相关产业和国家带来负面影响。日韩也是全球产业链上的重要经济体,在全球半导体、汽车、化工原料等领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疫情快速蔓延已使日韩部分企业停工,威胁全球供应链稳定。 不过,中国已经采取有力防控措施,湖北以外多个省份实现了新增病例零增长,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世卫组织提供各种工具帮助公共卫生系统薄弱的国家增强疫情防控能力,IMF和世行分别提供500亿美元和120亿美元的紧急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和较贫穷国家改善医疗服务,共同应对疫情。全球多个经济体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稳定国内经济增长预期、恢复资本市场信心。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至0,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也宣布降息,印度尼西亚决定回购25万亿印尼盾政府债券以稳定金融市场,新加坡将对旅游、航空等受疫情冲击严重的行业给予税收减免以及过渡性贷款计划等政策支持。日本央行表示将通过向市场注入充足流动性确保金融市场稳定,欧洲央行也表示可能会推出新的降息和债券购买举措支持欧元区经济。 在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支持下,金融市场狂跌势头有望得到遏制,再用较长时间转入应对全球衰退、防止大萧条。如果全球疫情防控得当,特别是中国全面复工复产,疫情对全球价值链及世界经济的冲击将是局部和阶段性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仍会企稳回升,经济全球化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借疫情鼓动与中国“脱钩”必受惩罚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与中国“脱钩”即是与全球化“脱钩”,与全球化“脱钩”即是与时代大潮“脱钩”,逆潮而动必将遭受历史车轮的碾压。有评论认为此次疫情凸显了全球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性,鼓吹推动跨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线转移出中国大陆以分散风险,并称“这可能成为继中美贸易战之后又一重塑全球价值链的重大节点”。 当前中国占世界经济比重已超过1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枢纽国家之一,是全球和亚太价值链中最大的中间品提供者,全球制造业对中国供应链及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疫情更加凸显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的关键地位和重要作用。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的最新报告,全球制造业中间产品贸易中约有20%来自中国,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大幅下降至37.5,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意味着中国年度产出将收缩2%,估计迄已导致各国产出总计下降约500亿美元。 要看到,在一些国际社会成员眼中,其部分企业的确是过度依赖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了,一些跨国企业早在考虑将生产转移至泰国、越南、印度等国了,这次疫情显然加剧了他们的担忧。企业出于分散风险角度考虑转移生产线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此前,由于中国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涨,再加上中美贸易战的关税效应,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供应链已在发生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从中国大陆转移至东南亚、南亚地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至日韩欧美等国家或地区。但必须认识到,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疫情的侵害总是暂时的,对全球价值链及世界经济的冲击更是阶段性的。企业无疑要衡量短期内转移生产链的成本、收益以及可能性。美国中国商会近期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公司(87%)都预计疫情将对企业收入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55%的受访企业认为目前判断疫情对今后三至五年经营战略的影响为时尚早,34%的企业认为不会有影响。 随着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以及企业复工步伐加快,中国更可能成为维护全球价值链运转、推进世界经济复苏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积极力量。中国拥有全世界工业门类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具有规模庞大、功能完善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网络,助力制造业企业快速规模化生产;中国“中产阶级红利”逐渐显现,具有超大规模多层次的国内市场,庞大内需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成为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中国坚持按照既定部署和节奏推动改革开放,持续优化国内营商环境,不断增加对外商来华投资的吸引力。许多跨国公司或许试图改变投资战略,减少对中国制造和市场的依赖,但可能无法做到与中国“脱钩”。 纵观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世界经济发展遭遇危机后更容易凝聚贸易保护主义等反全球化力量,保护主义者倾向于采取孤立政策维护国内生产者的利益,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将世界经济拉回正轨的并不是反全球化的力量,而是自由国际经济体系的内生动能。保护主义从来不是救世主,鼓吹同中国“脱钩”有违基本经济规律。加强国际疫情防控合作,推进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才是助力世界经济复苏、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要义之所在。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