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民智国际研究院:热闹的菜市场背后,是大国之间无形的厮杀
发表时间:2019-11-22 17:45 来源:国际网
也许在国家博弈中,最本质逻辑就是碳能量的获取。而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大国,其工业,科技,军事都是公认的世界第一,然而其农业领域的世界第一却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排除那些林林总总的农副产品工业原料,从化肥厂的援建到杂交农作物都是来自美国。相比军事与科技霸权,美国的农业霸权威力更大,但也更加隐蔽。

一、碳能量之争——大国博弈的另一面

碳基生物作为构成地球生态圈的主体生物,其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碳元素。

碳基生物本身作为一个巨大的化学反应场所,自然也会遵循薛定谔的熵增原理。

随着摄入能量的增加,生命体从生物构造到社群演化,乃至人类社会,都会从原本看似有序简单的规律,渐渐发展为看似无序复杂的规律。

但从辩证唯物的角度来看,这种无序,必然也遵守着一定的规律。

只是依靠人脑这样一个比特币都算不出来的算力,是根本无法完成这种无限复杂而又无限宏大的计算的。

所以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转而将世界的规律概括为某种玄学。这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建立在唯心主义之上的宗教。

但归根结底,鸡鸭牛羊需要吃饲料,飞机火车需要汽油柴油,人要吃饭吃肉。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碳能量的获取,它可以来自石油,也可以来自农产品和太阳能。

碳能量的获取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现实中的石油禁运,农产品贸易摩擦,太阳能电池板倾销。

也许在国家博弈中,最本质逻辑就是碳能量的获取。

毕竟,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碳的摄取主要还是通过碳水化合物,说白了就是——要恰饭的嘛。

二、玉米——国家实力的隐藏一极

而人类的粮食作物当中,理论上生产碳水化合物效率最高的农作物,恐怕要属四碳作物玉米了。

相比三碳作物土豆,水稻小麦,玉米在碳元素的固定上有着更大的优势。

关于四碳作物与三碳作物可能有些小伙伴们会比较陌生,概而言之就是四碳作物比三碳作物有着更高的碳固定效率,四碳作物吸收一份水一份阳光,能够合成一个含有四个碳原子的苹果酸或天门冬氨酸。

三碳作物只能够合成一个含有三个碳原子的3-磷酸甘油酸。换句话说,同样单位内四碳作物能生产出更多的淀粉。

因此各大国对于玉米的种植无比热情,因为只要该国国土上的能量产出足够均衡,该国就很难受到市场价格波动陷入危机。

也许有人会说,人类的主食都是小麦稻谷为主,除了墨西哥人,大多数地区的人直接食用玉米的还是比较少的。

但这并不妨碍其他地区的人将玉米制成饲料,油脂,或是燃料,喂牲口或是发动机。

玉米已经成为人类工业体系中重要的材料。

可乐中会有玉米制成的糖浆,我们吃的鸡鸭牛羊吃的往往也是玉米制成的饲料,甚至我们驾车时注入的乙醇汽油也有很多是用玉米加工而成的。

正因如此重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但凡有机会都会大规模种植玉米,而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美国。

三、玉米和大豆——美国控制世界的暗线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头号大国,其工业,科技,军事都是公认的世界第一,然而其农业领域的世界第一却很容易被我们所忽略。因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强大体现在各种难以察觉的地方。

我们食用的肉类,以及牲畜的饲料有大量来自美国的玉米。排除那些林林总总的农副产品工业原料,从化肥厂的援建到杂交农作物都是来自美国。

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则是玉米和大豆,这两者共同支撑起我们快乐饮食的半壁江山,也成为当下中美贸易战中双方的筹码。

美国的农业的发达,除了强大的科技水平之外,北美大陆的天赐福地更是给美国带来了无可计数的财富。

而过度充裕的食品供应,物质上的富营养化也催生出了当下流行在全世界的美式文化。

19世纪初,美国人的烈性酒饮用量大得惊人:相当于现今人均用量的三倍,平均一年要喝掉19升烈酒。

就连美国早期的各个总统,都与酒关系密切。林肯年轻时卖过烈酒。乔治·华盛顿在战争期间为每位战士提供半杯朗姆酒。约翰·亚当斯,早晨一起床,就要喝一大杯烈苹果酒。

上层人士喝,底层劳动者更是嗜酒如命。牧师喝酒、工匠喝酒、运河挖掘工人也喝酒,就连内科医生,为病人推荐的都是威士忌和白兰地。

这种全民酗酒的狂欢离不开当时的玉米大丰收,北美大陆上堆积如山的玉米,让整个农业交易市场上充斥着玉米。

随着玉米的价格一跌再跌,商人们开始将玉米加工成高附加值易于储存的酒类商品,但由于玉米的产量实在太大,导致烈酒价格一跌再跌,这种暴跌创造了美国全民的酗酒狂欢。

酗酒带来的无数社会问题,令历届美国政府头痛不已。虽然历次禁酒令将美国人均饮酒量下降到4升,但美国的肥胖率却节节攀升,玉米不再制成酒精,而是转化为更多“自由而香甜的空气”。

咀嚼米饭会产生甜味,类似人类口腔中酶水解的过程。

自从上世纪40年代,出现在食品工业领域后,玉米糖浆逐渐替代了蔗糖的地位。到70年代,随着技术的进步,每公斤玉米可以产出600克糖浆。

其他由玉米制成的化工品更是数不胜数,当然这种加工过程无法离开大量的能源矿物消耗。不过对于美国而言这都不是问题。

这种丰富物产与发达加工技术的结合,自然能给人带来各种各样令人上瘾的味觉体验。

仅冰淇淋一项,美国人均年冰淇淋消耗在21升以上,乍一看美式肥宅人畜无害,但事实上美国每年为了肥胖症群体的医疗开支超过900亿美元,这已经是俄罗斯军费的两倍。

口味诱人,价格更加诱人的食品供应,背后是美国巨大的粮食工业联合体。

四、“粮食帝国”的建立——美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

20世纪60代,随着新式现代机械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化学生物学在农业发展中的地位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农产品的产量远远大于人们的需求。当时美国1个农业人口的劳动收获可以养活50个人。

在有限的农产品需求下,农业科技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导致美国农产品库存量激增,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

为了防止1933年经济大危机惨剧再现,政府开始收购大量农产品以确保农业市场的平稳运行和农场主的基本利益。

但这也导致美国政府财政支出剧增,因为这一政策只是将市场积存转为政府积存。

到70年代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被这种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农业政策逼到悬崖边上。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才得以从中解脱。

70年代,由于全球石油价格一路高歌猛进,在油价红利下,苏联对于农业改革渐渐放弃了治疗,此时深陷越南战场的美国,面对高企的油价也急于寻找各种机会扭转贸易逆差。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双方开始“缓和”,其中一个议程就是苏联加大从美国进口粮食,以缓解国内农产品产能不足。

1972年,苏联向美国购买了3000多万吨粮食,而这年恰逢世界性的自然灾害使世界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美国的粮价一飞冲天。

苏联不得不动用国家黄金储备来购买美国的粮食,美国的农民在那一年赚的盆满钵满。

然而过高的粮食价格破坏了美国国内的农业稳定,高昂的饲料价格,一时间让肉类变得奇货可居。连中产阶级都难以承担,超市纷纷断货,有的地方甚至上架了鹿肉等野味。

1973年美国政府出台了新的农业政策,新政策中,美国农民无论如何都要将粮食投入市场,若市场价过低则政府给予补贴。

然而事实上,为了继续保持“粮食武器”的威力让自己的粮食在国际市场中具备足够的竞争力。

美国政府补贴的力度要大得多,这就使得美国农民即便是赔本经营也要为了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再生产,因为一旦放弃务农就意味着无法得到补贴而现金流断裂破产。

农场主不得不生产更多的农产品用于还债,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始终保持上升趋势。

当然,到了20世纪80年代,粮食囤积已不是问题,政府有的是手段处理过多的粮食,从成熟的国际大宗粮食交易市场到发达的食品营销手段。相对于30年代,美国已经有了成千上万种技术和手段将富裕的粮食转化为利润。

1980年,美国的人均卡路里摄入较1970年上升了10%。1982年在玉米利益团体的呼吁下可口可乐开始用廉价的玉米糖浆代替蔗糖。

加利福尼亚的炼油厂也开始在玉米种植者的游说下,在汽油中加入10%的玉米乙醇,以便消耗玉米库存。

美国的粮食过剩似乎让我们产生了全人类都已经丰衣足食的幻觉,但2018年全球大概还有8.15亿的人口依然受着饥饿,这已经是美国人口的2.5倍。我们不禁会问,美国的粮食富裕到底为人类带来了什么?

五、没有硝烟的粮食战争

200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恩道尔提出了“粮食外交”的概念。

1988年美国小麦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46.9%。1991年年美国玉米出口额占世界玉米出口额的90.65%,均居世界首位。无论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是涨是跌,美国均可从中获利。

在粮价上涨时,单纯的粮食对外出口足以确保最基本的利益;在粮价下跌时,依靠国内发达的工业生产发展食品加工贸易,依然可实现农业利益的最大化。

在世界性的自然灾害、粮食危机和战争爆发时,美国可以凭借农产品的对外出口推行“粮食外交”战略,让农产品进口国被迫执行利于美国政治目的的政策,或是达到美国想要的其他意图。

国内发达的农业生产力让美国有资本去推行“粮食武器”战略,并以此保障其在对外交往中的绝对优势。这也正是美国长久以来保持农业生产过剩的意图。

1970年当马克思主义者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的时候,美国发运给智利的小麦援助停止了。

在他下台以后,1973年,援助很快又恢复了,粮食援助成了尼克松政府反对阿连德政府所采取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1990年的美苏首脑会议,布什送给戈尔巴乔夫的两份礼物之一就是新的五年谷物交易协定,条件是苏联进行经济市场化改革。

1999年俄罗斯粮食歉收,俄罗斯向美国提出了500万吨小麦和种子无偿援助的请求。美农业部却表示国任何额外援助都必须与俄罗斯农业方面的改革挂钩。

相比军事与科技霸权,美国的农业霸权威力更大,但也更加隐蔽。

近期,美国农业部将预计的2023/24年度中国玉米玉米进口量将大幅下降至650万吨。根据美农业部的全球农业产量报告显示,2019/20年度中国玉米产量预计为2.54亿吨,远超预期。

同期下调的还有大豆进口量,因为根据中国农业部报告,2019/20年度中国大豆产量将达到1727万吨,创下2004/05年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加上阿根廷巴西大豆产量恢复。

全球大豆供应充裕,贸易战以来中国的困难期已经过去。

而美国农业部官员在9月份考察了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玉米和大豆主产区。

考察结果显示,玉米种植面积相对减少,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过去四年间,受政府鼓励政策的影响,农户提高了大豆播种面积。

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面对粮食战争了。

2006年初,粮食危机席卷全球,美国美林证券发表报告称,全球粮食库存只够满足60天的需求。亚非拉地区36国受灾,超过1000万人挨饿。

芝加哥市场的稻米报价八日最高飙到每一百磅21.6美元,涨幅高达2.9%,很快投机资本开始炒作中国粮价。

但在中国国家储备粮的巨大抛储面前,投机商纷纷爆仓,没有人知道中国政府手中到底有多少粮食。

2019年9月,中储粮集团表示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智能化粮食物联网,总仓容接近1.1亿吨。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高形态的战争往往在开始前就已经结束。

结论:义利之辨

在这个时代,大豆玉米已不仅仅是食物那么简单。

我们无法去指责那些希望将玉米加工成酒精的农民,毕竟所有人都要吃饭。作为旧贸易体系中小小的一个端点,多收了三五斗的他们也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

但在西方粮食集团通过国际贸易每年赚取数千亿利润的同时,沿着“一带一路”种下的“绿色超级稻”,正在为贫粮国家带去了生的希望。

新贸易秩序的曙光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禾下乘凉梦”,也许可以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理想。

将自己的发展成果与他人共享,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意。尤其当这一切与我们自身的利益相关时就更是如此。

《左传·昭公十年》曾说,“凡有血气,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义,利之本也”。

无论是外交政治还是商业博弈,任何一个富有气血的个人组织或是团体,都会将自身的生存发展放在首位。农业作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更是不可避免地承载着国家博弈的基础。

但生命无价,粮食作为生命的必需品,凝聚着一个国家民族对待道义的基本看法。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利益丧失底线,只有坚守道义之人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因为一切利益的根本,在于我们心中的道义。

(作者为民智国际研究院研究员,文章转自民智国际研究院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