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观点探索 > 正文
张云:今年中日关系改善靠平常心
发表时间:2018-01-23 17:28 来源:国际网
2018年中日关系面临三大机遇,不把握就会稍纵即逝,而过度期待则会适得其反。对此首先不要过度猜测对方的意图,而是要有强烈进取心努力实现思维和政策创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日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有平常心,将2018年定位为努力做一些实事,为双方战略关系改善打基础的关键一年。

2017年中日两国良性互动明显增加,首相安倍晋三6月对“一带一路”构想发出合作的积极信号,9月参加了中国驻日使馆主办的国庆招待会,双方领导人在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二十国集团(G20)等峰会期间进行了正式会谈。

双方经济界高层互动也在加强,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代表团访问中国,受中国总理李克强接见。12月初在经团联举办的日中企业家与原官员会议上,安倍再次提及“一带一路”合作。

中日民意基础也有所改善,根据言论NPO最新调查,认为中日关系不好的日本人为44.9%,比去年的71.9%改善很多;中国为64.2%,改善14个百分点。2018年又是《中日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双方都期待今年能够推动中日关系有较大改善。例如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在12月下旬访华,在中共中央党校中提出中日关系“超越2006年的战略互惠关系”提升到“共创关系”。

笔者认为,2018年中日关系改善面临前所未有的三大机遇,对此要有积极进取心发挥主动性,但也要有清醒认识,不过度期待并保持平常心。

关系改善的三大机遇

第一,中日国内政治基础稳定,为改善两国关系提供凝聚国内和中日之间共识的有利条件。中日领导人均执政五年,中共十九大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领导层权威进一步巩固。这为中央全面部署外交提供了国内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国内条件。

虽然2017年受到“加计学园”和“森友学园”问题困扰,夏天东京都议会选举自民党惨败,但安倍毅然选择解散国会举行大选,不仅大获全胜,而且极大地分裂了在野势力。最大在野党民进党分裂,小池百合子与前原诚司合作成立希望党,并没有获得选民支持,结果自民党再次实现三分之二的议会多数席位。这是安倍执政后第三次众议院选举获胜,证明其执政基础仍然坚实。

去年11月的民调显示,尽管从民进党分裂出来的立宪民主党成为最大在野党,但支持率仅为14%,其他在野党都是3%或更少,61%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看到在野党合并成新党。这意味在今后四至五年时间里,中日两国将会同时出现比较稳定和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为中日关系相互认知的重新设定,提供了战略机遇期。

第二,中日之间对地区热点问题的协调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加。无论从中国还是日本的地区外交来说,今后几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朝鲜半岛问题。过去中日两国在这个问题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把这个问题基本看成美国的事情。

然而,特朗普“美国优先”的战略与言词构成不可确定的结合,让中日都感到继续靠美国的思维是危险的。安倍在选举中将朝鲜问题定位为国难,然而仅仅依靠日美同盟和加强自身防卫,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加剧地区紧张的风险,所以改善中日关系非常关键。

习近平在新年献词中特别提及中国的国际责任,而国际社会容易把中国应对朝鲜问题的方式,作为中国的新外交风向标。中国如何调动本地区主要国家的力量就显得很必要。中日作为本地区的大国理应加强对话,这样既可以避免日本由于过度担忧,而在安全政策上可能走样;另一方面也为中日在地区问题上的沟通培养习惯和互信。

第三,美国在贸易自由化、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领导力后退,中日协力发挥领导力,可以为世界秩序的稳定作出贡献。2017年,特朗普以“美国优先”为口号,实际上以狭隘方式定义国家利益,以达到将国内政敌塑造成背叛国家利益形象的目的。

美国正在破坏战后它所主导的全球治理机制,融入这个机制的中日都是现行国际秩序的受益者。在这个问题上,作为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有共同利益。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预示着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秩序的重建,会以“美国不在”(US-free)的方式演进,而中国在G20的框架内能否起到自由贸易和全球化课题发挥领导力,受到极大关注。

另一方面,在美欧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日本是发达经济体中为数不多没有出现明显民粹主义的国家,也是全球化和贸易自由的坚定支持者。安倍作为七国集团(G7)第二位资深领导人的作用也值得期待。

有进取心还要有平常心

同时,2018年也不能对中日关系的急速改善抱过度的期待。2017年虽然中日良性互动增加,但双方的战略互信质量仍然较低。横亘在中日关系上的几个主要问题,还没达到能够默契管控的水平(主要集中在领土、历史和台湾这三大问题上),双方的民意基础还相当脆弱,而稍有放松就有可能再次浮出水面冲击中日关系。

首先,双方从战略意图角度还远没有达到有效沟通的水平,对于对方都没有底。中国担心日本以朝鲜问题作为扩军和强化同盟的借口,引入陆基宙斯等装备,也对日本修改宪法为安保进一步松绑感到不安;而日本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态度虽然有变化,但强调前提必须是不破坏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基础。近期在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会议上,日本与欧洲对中国贸易行为的批评就是一个例子。

现在中日改善关系,虽然双方都表达了善意,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因为美国因素的推动。中日对于特朗普这位不同寻常的“交易型”总统都感到“没底”,日本担心出现中美搞秘密外交绕过日本,而中国则须避免两面受敌的状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日的接近仍含有对美国不确定性的一种保险措施意味。

其次,战略互信的严重不足,则会让一些政治势力有机可乘,以牺牲中日关系为代价“寻租”国内政治的利益。2012年,当时的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正是利用了中日关系在2010年后出现严重倒退、双方沟通严重不畅的情况,突然提出东京都购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导致中日关系跌到邦交正常化以来的谷底。

11月日本内阁府公布了关于钓鱼岛的舆论调查结果。回答“关心”和“比较关心”钓鱼岛的受访者比率为62.2%,较2014年11月的调查大幅减少,下降了12.3个百分点。对钓鱼岛“不关心”及“不太关心”的总计34.8%,为2013年调查以来关心度最低。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言论NPO最新的调查显示,尽管对中日关系的认知有很大改善,这主要是因为首脑会面了,大的分歧没有表面化,但对于对方的印象,中国有66.8%对日本持负面印象,比去年改善了9.9个百分点,日本为88.3%,仅改善了改善3.3个百分点。

而《日本经济新闻》11月的民调显示,53%民众认为如果必须做出让步,那就不着急同中国改善关系。日本官房长官在近期采访中也说,要动真格地改善日中关系,但是对于日本不能容忍的事情也必须要坚决主张。

第三,中日关系的定位须注意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而是要着重做实事,管控分歧和危机方面要着力进行机制性建设;另一方面,要为中长期中日关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2018年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在安全方面例如海空联络体制、危机预警管控体制的建立和运用;在经济领域方面,中日在第三国的经济投资特别是基建投资,如何避免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情况;在政治领域,则积极探讨如何恢复领导人定期会晤沟通,将工作关系机制正常化等。

从中长期来看,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相对脱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仍然需要深入讨论和形成共识,即如何真正认识到中日关系本身的独立战略价值的问题。如果日本认为中国的对日政策主要推力在于集中力量于对美外交,减少周边摩擦,而中国认为日本的对华政策主要推力在于两边下注,规避美国特朗普风险的权宜之计,那中日关系的认知基础将会继续脆弱,缺乏韧性。

综上所述,2018年中日关系面临三大机遇,不把握就会稍纵即逝,而过度期待则会适得其反。对此首先不要过度猜测对方的意图,而是要有强烈进取心努力实现思维和政策创新。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日关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有平常心,将2018年定位为努力做一些实事,为双方战略关系改善打基础的关键一年。

(作者为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章转自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