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海洋 > 正文
王鼎杰:美国岛链战略的形成:不仅仅是要对付苏联
发表时间:2017-11-02 17:13 来源:国际网
美国的战略一贯是既不能让陆强下海,又不能让岛强上陆。冷战初期,美国决定立足太平洋上的三条岛链进行战略布局,就是为了兼顾上述两个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的出现虽然是为了对付苏联,但绝非仅仅只是针对苏联,而是可以针对欧亚大陆上的一切潜在对手,顺带防范岛屿强国的再崛起。美国的岛链战略在明防中俄的同时也暗防日本。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国务卿杜勒斯率先使用“岛链战略”来概括美国在西太平洋上的战略布局。

这个布局利用太平洋上的三条岛链,进行大纵深基地建设,维持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制空权,保持美国介入东亚大陆事务的前沿据点。是一个可攻可守的战略。

这个战略表面是用了对付苏联,可以看做是英俄大博弈的历史性延伸。但更深一层的看,就会发现,事实远非苏联接过沙俄的接力棒,美国接过英帝国的接力棒那样简单。

自大航海时代开始,海洋日趋成为人类文明交往的坦途,真正的全球化自此开启。即便日后铁路技术和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发展,但直到今天,全球性的大宗物流和远程兵力投送,还是要仰赖海上运输。

受此影响,大国博弈日趋具有环洋竞合的特色。沿海地区成为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军事碰撞的首要前沿。故而,一个国家有几条海岸线,海岸线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开放性海岸线上有无战略性不冻港,就将成为衡量大国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最终,只有能够自由进出并控制大洋,同时又能自由介入、操控大陆性事务的国家,方能称雄。英、美的成功均建基于此。相比之下,俄罗斯的不幸即在于,它的开放性海岸线上没有不冻港,有不冻港的海岸线都是封闭或半封闭海岸线。类似困境也存在于德国身上。故而,此类陆权强国如果不能拥抱海洋,就不是真正的一等强国。英国与沙皇俄国的大博弈,美国与苏联的冷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阻止俄国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上兼有开放性海岸线和战略性不冻港。

在防范陆权大国下海的同时,还要严防岛屿强国的登陆。

站在美国的立场上,陆权大国下海固然可怕,岛屿强国登陆同样可怕。所以,美国的战略一贯是既不能让陆强下海,又不能让岛强上陆。如果对抗陆权强国的代价,是让岛屿强国趁机崛起,那对美国而言就是白忙活一场。反过来也一样。

从这一点上讲,美日关系是极其微妙的。

在历史上,英国为了阻止沙皇俄国在远东获得战略性不冻港,所以扶植日本进行抵抗。对此,美国一度也表示支持。但是,日本刚一取得对马海战的胜利,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就决定介入日俄战争,进行所谓的和平调停,其实是拉偏架,限制日本的扩张成果。

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欧洲战争的机会,夺取了德国在南太平洋上的岛群,同时又趁机控制中国的青岛和东北,甚至出兵西伯利亚。其实就是要一面在海上扩张,一面落实大陆政策,变为一个海陆双元国家,根本上改变自己战略纵深短浅、资源有限的地缘短板。

对此,美国宁肯让日本控制南太平洋上的岛群,切断夏威夷和菲律宾的联络,也要先迫使日本从大陆撤军,就是因为美国最害怕的其实是岛国上陆。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更是既要利用又要防范。美国永远不会忘记,当年正是日本把炸弹扔在了第三岛链上,而且几乎完全控制了第一和第二岛链,和美国打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惨烈度最高的海洋战争。

冷战初期,美国决定立足太平洋上的三条岛链进行战略布局,就是为了兼顾上述两个战略目标。这个战略的出现虽然是为了对付苏联,但绝非仅仅只是针对苏联,而是可以针对欧亚大陆上的一切潜在对手,顺带防范岛屿强国的再崛起。

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中国,就会发现,中国其实是一个巨型半岛国家,有海陆两个战略面。缺陷则在于,中国只有一条海岸线,而且是半封闭性的。造成这种封闭的原因就在于第一、第二岛链的存在。所以,这两条岛链,不仅可以对付俄罗斯,也可以对付中国,并且在明防中俄的同时暗防日本。

也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多面平衡中,美国形成了立足岛链的整体性亚太战略。亚太地区也因此成为对美国全球霸权至关重要的战略区。苏联解体后,美国依然要继续维持乃至强化岛链战略,也就不足为怪了。

(作者为独立学者,文章转自作者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