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观点探索 > 正文
张云:中美对朝问题合作须超越旧思维
发表时间:2017-07-21 16:40 来源:国际网
要打开朝鲜问题僵局,中美必须合作,但合作不能够继续停留在过去危机管控的层面,而要着眼东北亚地区合作框架的大格局的创新思维。要实现朝核问题从过度关注危机管控,向东北亚地区框架建立转变,需要地区国家形成新的共识。这无疑要有一个担负起领导力的国家,而中国是唯一可能承担这个任务的国家。

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美元首会晤,朝鲜问题成为重要焦点,朝鲜在核武器和导弹开发上越走越远,让美国国内保守势力期待特朗普向中国施加更多的压力,美国国务卿蒂勒森认为,中方对朝鲜的施压“时断时续”。美国还在峰会前后采取了对台军售、军方闯南中国海、制裁中国企业,希望促使中国加大对朝压力。

尽管特朗普仍然坚持中国能发挥作用,但美方将朝鲜问题完全外包中国的思维,以及相应地通过中美关系及在其他关键政治问题(台湾、南中国海等)向中国施压,以交换中国在朝鲜问题上让步的做法,将会让朝鲜问题可能成为中美关系恶化的“第三方因素”。

要打开朝鲜问题僵局,中美必须合作,但合作不能够继续停留在过去危机管控的层面,而要着眼东北亚地区合作框架的大格局的创新思维。

聚焦危机管控的旧思维

与东亚很多安全热点问题相同,朝核问题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核扩散和核威胁的军事问题,而是东北亚地区安全框架能力不足的结构性问题的症状表现。换言之,今天的朝鲜半岛危机,从本质上讲是东亚地区国际秩序的危机,而非核危机。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东亚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丧失,殖民主义让东亚进入地区分裂的历史,日本帝国主义在很短暂的时期,以武力让东亚重新回到一体的尝试失败后,冷战让东亚重新进入分裂的历史。尽管冷战后东亚地区主义有很大的发展,但历史遗留的热点问题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东亚处于分裂的状况没有本质性改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的分裂和朝鲜半岛的分裂。

冷战结束后,按理说两极对抗格局的结束,美苏争霸消失,国际紧张局势全面缓和,那为什么就在冷战结束时会发生第一次朝核危机?难道仅仅认为朝鲜政权独裁不可预测,非理性就能够解释他们的政策选择吗?

朝鲜核危机发生后,朝鲜几乎把所有的外交期望都放在与美国双边谈判上,而美国对朝政策的关心焦点,则几乎垄断性地聚集在朝鲜弃核上。过去20多年来围绕朝鲜半岛的外交努力,实际上可以简化为核危机紧张阶段性反复和危机管控。尽管这种以危机管控为基础的外交努力,没有让朝鲜半岛再度发生战火,但紧张局势的轮番升级以及无核化努力的失败,证明了这种旧思维已经不管用了。

过度聚焦危机管控的旧思维,阻碍了我们对于地区安全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和新思维的出现。

为什么东亚在冷战后,只有朝鲜走上核武装道路?为什么同样曾经是封闭和受到美国制裁的国家,例如越南和缅甸没有走向核道路?为什么日本韩国也没有走向核道路?很重要的在于这几个国家都生活在次地区安全框架内,他们的安全忧虑得到了缓解,核冲动受到抑制。

越南结束柬埔寨战争后不久,东盟(亚细安)就向其伸出橄榄枝,人们可能很难想象这个饱经战火的国家的外交官,现在已经是东盟的秘书长。缅甸长期军政府执政曾经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严厉制裁,也是东盟在1997年抵制住压力吸纳为正式成员国。

尽管有很多关于缅甸军政府试图发展核武器以威慑美国的报道,但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是缅甸实现了软着陆,在拥抱缅甸重返国际社会的社会化进程中,可以说东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日本韩国则由于生活在美国的双边同盟体系中,这种特殊的安全框架,也起到了抑制核冲动的作用。

冷战后的朝鲜,生活在完全没有任何地区框架的状态下,东盟的次区域框架无法覆盖,而美国同盟网络敌视朝鲜,这种状态下的核冲动强度可想而知。正因为朝鲜在冷战后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社会的“孤儿”,而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的缺失,让它坚信只有靠自己同美国直接谈判才能获得安全。

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不可能的误认知

不少人认为,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之所以到现在还没有实现,主要因为美国的阻挠。的确,美国为了保持在亚洲的影响力,在冷战后仍然在本地区维持同盟网络和大量驻军,对于东北亚多边安全框架有抵触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笔者认为,东北亚国家和美国一样,都暗自认为东北亚安全框架是不可能的,这种思维定势是造成东北亚安全合作成果不佳的更深层次原因。

第一种误认知是由于历史原因,中日韩朝之间缺乏基本信任,即使建立了框架也不会有用,而曾经被广泛期待的六方会谈的停滞,也被作为不可能的有力证据。战后美国在亚洲选择双边安全框架,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认为东北亚存在复杂和负面的历史包袱而规避麻烦。在很长时间里,东北亚国家也没有勇气和努力证明他们行,这客观上默认了美国的逻辑。

所以,朝核问题聚焦在危机管控层面,责任不完全在于美朝,东北亚国家受思维定势束缚也是重要原因。历史问题的确很重要,但安全框架没有建立,主要还在于政治意愿不足,试想德法的历史恩怨难道比起中日韩要小吗?政治意愿的产生,则需要感到战略上的必要,反过来说,过去大家还没有真正感到紧张。

第二种误认知是必须在朝核问题解决后,才有条件讨论将六方会谈机制转化为东北亚安全框架的问题。必须要认识到尽管朝鲜核危机催生了六方会谈机制,但是指望这个机制来彻底解决朝核问题是一个误认知。六方会谈是要解决核问题,但同时也是为建立地区安全框架做基础性的信任建立工作。等待六方会谈解决了朝鲜核问题以后,再来建设地区安全框架是不现实的。六方会谈的目的在于培养磋商习惯和建立信任。

以东盟为例,东盟建立的时候难道就条件成熟了吗?当时那么多的领土问题,历史遗留问题都没有解决,要是等到这些都解决好了,东盟也就不可能在1967年成立了。而我们看到的是成立后,东盟国家培养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习惯,这反过来为解决安全问题提供了有利环境。而且一旦一个国家深度参与到了某个地区进程,就不可避免会有政治关注投资和新利益产生,而不愿意轻易放弃。

事实上,战后美国同亚洲盟国之间强化关系也是同样逻辑,让盟国增加对同盟的政治投资深度参与,这会带来盟国不会轻易放弃同盟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东北亚地区主义的发展需要强化,这才能够平衡美国同盟一边倒的情况。

中国须勇于担负东北亚安全框架领导力

要实现朝核问题从过度关注危机管控,向东北亚地区框架建立转变,需要地区国家形成新的共识。这无疑要有一个担负起领导力的国家,而中国是唯一可能承担这个任务的国家。

第一,新共识的建立意味着美国要从原有的双边同盟框架向东北亚多边主义转变,这对于美国来说短期内很难做到。尽管美国的不少外交官和学者,已经意识到本地区的未来必须走多边主义的道路,但是华盛顿的政治家们担心美国的影响力会下降,因此对于合作实际上持消极态度,一旦发生一些事件就会证明他们的预判,甚至夸大其词。不是说美国完全不可能改变,主要是对于改变后的结果没有底,这就决定了美国很难在建立东北亚安全多边框架过程中提供领导力。

在朝核问题和东北亚安全问题上,意识上需要改革的不仅是朝鲜,更应是美国。美国要重新思考自身在亚洲保持影响力的新方式,要认识到在东北亚建立安全合作框架是可能的。中国应努力帮助美国改变思维。

第二,作为美国的亚洲主要盟友,日本和韩国也很难发挥领导力。美国主导的双边框架已经显现出对应朝鲜问题的不足,美国与日韩过度强化同盟,最终会带来它们的安全困境升级,这会促使他们认真思考战略问题。日本和韩国战略上逐步自主不是一件坏事,这是未来地区多边安全框架创新的基础。

中国不应过度担心日韩战略自主后失控,要认识到最终持久和平只有走这条路,依靠主要国家战略上逐渐成熟,而非继续依靠美国盟友的传统的消极和平观。

过去东北亚安全框架没有建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还不够强大。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硬实力上已经没有理由拒绝领导力。然而更大的挑战,可能还在于中国能否在建立东北亚安全的新地区共识上,发挥地区智库枢纽作用的软实力。这也是中国走向世界性大国的重大考验。

(作者为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文章转自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