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形势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世界进入了一个格局重构、秩序重建的重要时期。加强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为一项长期但又紧迫的任务已经摆到全世界面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条件也有义务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引领者、推动者、建设者,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一 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潮流所至、人心所向。现行的国际秩序的基本框架是二战以后形成的。战后70多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最重要最突出的有两个。第一,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原先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赢得政治独立,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实现了群体性崛起,成为全球经济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国际秩序作为上层建筑,更是如此,必须与时俱进。大量的事实证明,现行的国际秩序不能及时地反映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深刻变化,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国际秩序实行变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已经越来越紧迫。现行的国际治理体系、现行的国际秩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不足。第一是代表性不足。现行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是发达国家主导的,集中地代表了他们的利益和诉求。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无论在国际事务或国际组织中,代表性都严重不足。他们的权益和诉求没有也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三。他们的声音长期不能得到及时的听取,他们的利益和诉求不能得到有力的维护,这样的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是不可持续的,也是难以为继的。因此改革国际治理体系、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势在必行。第二是现行秩序或旧秩序的公正性、合理性不足。逆全球化思潮急剧发展上升,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社会财富的分配严重不公。应该承认,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是双刃剑,它的好处是推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效率提高了,蛋糕做得更大了,社会财富极大地增长了。它的坏处或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公平公正缺失,社会财富加剧向少数人集聚,一方面是财富的集聚,另一方面是贫困的集聚,造成财富失衡、贫富失衡、发展失衡,社会两极分化。但是反全球化,转向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出路。真正的出路就是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建立新秩序,推动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共享的方向发展。第三就是现行秩序或旧秩序的有效性不足。当今世界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跨国的全球性挑战越来越多。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气侯变化、传染性疾病、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等等等。这些挑战,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既不能独善其身,也不能单独成功应对。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加强国际合作。旧的国际机制、国际秩序,在这些挑战面前,越来越显得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因此不改革、不建立起新的秩序,就不能有效地应对这一系列的挑战,解决这一系列的难题。正因为现行治理体系、现行国际秩序代表性、公正性、有效性不足,因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建立新秩序势在必行。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的客观要求,是人心所向、潮流所趋。国际事务,只有少数国家、少数人有发言权,多数国家多数人没有发言权,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命运应该也只能掌握在自己手里。多数人处于无权地位的状况迟早要结束。一个国家的事,应该由该国人民自己决定。国际上的事应该由多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商量着办,这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秩序最终将取代旧秩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响应人民的呼声,坚持创新,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 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实际上,经过多方的努力,这些年来,建立国际新秩序已经取得积极的进展。可以举若干例子为证。 第一,经过长期的艰苦的谈判,国际社会终于于2015年12月12日达成《巴黎协定》并于2016年4月22日在纽约签署。《巴黎协定》为2020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谱写的重要一页。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份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这一协议已于2016年4月5日达到生效所需的两个门槛,并于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截至2016年6月29日,共有178个缔约方签署了《巴黎气侯变化协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协定确立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了公平性。协定建立了国家自定贡献机制、资金机制、可持续机制、公开透明等机制,以促使其执行,具有实际可行性。协定设计的多项内容,摒弃了“零和溥弈”的狭隘思维,体现了国际社会实现互惠共赢的强烈愿望。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一协定的达成标志着在应对新的全球性挑战方面,推动建立新秩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第二,2016年联合国大会第七十届会议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了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这是继千年发展目标之后,联合国通过的又一个指导发展的重要文件。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重要方面,体现了公平正义、包容普惠、平等、可持续等重要原则,展示了各国追求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为未来15年各国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在发展领域推动建立新秩序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第三,2016年1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正式批准了2010年份额及治理改革方案。根据改革方案,超过6%的份额将从发达国家转移给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份额将由此前的3.994%增加到6.390%,排名从第六位上升至第三位,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份额国。巴西、印度、俄罗斯也跻身于前十大份额国。这次的份额及及治理改革方案由国际货币基金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于2010年12月提出,除份额调整外,总份额也从原先的2385亿特别提款权增加到4770亿特别提款权,这将改善国际货币基金应对危机的能力。改革方案提出后,一直因为美国的否决无法生效。直到2015年12月,美国国会才最终同意。大家都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是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战后国际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份额改革尽管是一项具体改革,其意义十分重大。它标志着国际社会已经深深认识到,国际组织、国际经济治理体系必须与时俱进,推行改革。只有及时反应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的重大变化,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有效应对不断出现的全球性挑战。除了份额改革以外,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正式加入“特别提款权”篮子,并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随着人民币入篮,人民币即成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以外第五大国际货币。 目前,国际秩序已经进入了一个急剧的调整期。事实说明,经过多方的艰苦努力,新秩序的建立是完全有可能取得进展的。我们一定要认准方向,坚定信心,咬定青山不放松,为推动建立新秩序作出不懈的努力。 三 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建立新秩序,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它是现有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健全和完善。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长期曲折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新秩序的建立过程,本质上是利益调整的过程,不可能没有阻力,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要有信心,同时还要有决心、有耐心、有恒心,要坚持不懈地推动这一进程,争取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积小胜为大胜,从量变到质变。推动建立新秩序,要有愚公移山那样一种劲头,那样一种精神。 就当前而言,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要集中做好三件事: 第一,摒弃旧理念,树立新理念。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变革需要有新的理论、新的理念来引领,否则不可能成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必须坚决摒弃冷战思维,我赢你输、赢者通吃、弱肉强食、丛林法则、零和游戏这些旧理念,建立合作共赢、同舟共济、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些新理念。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早就把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与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达到过像今天这样密切,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全世界真正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一个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可以瞬间传遍世界,而国际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可以迅速地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内部。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孤悬于国际社会之外而得到快速发展。人类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因此坚持理论创新、理念更新,才能使全球治理体系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各种全球性的挑战,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地取得进步。 第二,必须改革旧机制,建立新机制。原先的国际组织、国际机构、国际机制和国际平台有许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必须推行改革。要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扩大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发言权。同时,在必要而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成立一些新的国际组织、国际机制,来满足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例如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它不是取代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而是对现有国际银行的有益补充。新机制就会采取一些新做法,这本身就是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有力措施。今后在客观需要且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还应建立更多这一类的新机制。这些新机制可以是全球性的,也可以是区域性的,甚至可以是次区域性的,例如澜沧江——湄公河机制。 第三是修改旧规则,制定新规则。国际秩序体现在国际排序上,体现在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上,更体现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上。国际规则的制定体现谁的意志,维护谁的利益,是否合情合理,是否公平公正,直接关系到建立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必须高度重视。在规则制定上,博弈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规则一旦建立,是具有约束力的。在规则制定中要重视废、修、立、释、编五个字。对于一些过时的规则,该废除要废除。有些规则一部分已经没有用处,一部分还有用处,就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修订。还有一些新的领域,原来根本就没有规则,无章可依、无规可循,就要抓紧制定新规则,比如互联网。最后一个“编”字,就是要重视规则的的汇编工作,使各方面的法律规定、规则系统化、整体化,形成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的体系。这些方面的工作很具体、很细致,但非常重要,一定要下气力认真做好。 只有我们把这三件事做好了、做实了,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就会取得切实的进展,不断取得阶段性的成果。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货物贸易国、重要的对外投资国。中国在自身的发展和改革中形成了许多先进的理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自己成功的发展模式。在新旧秩序交替的关键时期,在逆全球化思潮在西方发达国家汹涌泛滥之际,世界将更多的眼光和期待投向中国。近年来,中国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倡议、新机制、新举措,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建立新秩序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实践证明,中国不仅是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引擎,也是国际治理体系改革重要的推动者、国际新秩序的引领者、建设者。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勇于担当、坚持创新,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争取为人类的社会进步、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为中国前驻英国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