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能源 > 正文
李彬:“核恐惧”是人类自我恐吓么
发表时间:2016-04-25 18:37 来源:国际网
纵观当前能源现状,核能优势非常明显。逐步提升核能利用的前提是不断加强核安全保障。目前各国主要的努力方向是预防和减少核事故诱因,但仅这样还远不够,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切实加强核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即减少事故致伤致死概率同时又能快速恢复环境。实现这方面的突破有赖于两方面努力:一是政府层面制定核应急机制、出台相应法规政策。二是技术层面,兼顾安全和效率的核电站小型化或是未来核能发展的方向。

2016年4月26日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纪念日。牢记那次核事故,对于当今世界的核能利用仍具警示意义。纵观核能发展历程,共有3次事故给人带来最大心理冲击,即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事故、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其中切尔诺贝利又因致死人数之众而尤让人“谈之色变”。某种程度上讲,这种核恐惧也从那时一直延续至今,并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世界多国核能发展的舆情氛围。

如果理性衡量不同能源发电效率与偶发事故致伤致死人数之间的比例,我们会发现核能其实比煤炭等其他能源更为安全。问题在于,核能单起事故的破坏效应更大,环境影响更难恢复。另外就心理层面而言,人们对无法察觉的危险比可见的危险更为恐惧。因此尽管核事故发生概率极小,但很多人无法摆脱对核辐射的忧惧。这就好像虽然你知道世上并没有鬼,但独自走在漆黑的小路上时仍会感到害怕。可以说,核恐惧就是核事故阴影和人们心理因素作用的产物,某种程度上是种“自我恐吓”。

目前来看,世界各主要核能国家在核能发展方面都面临社会上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反对。笼统地讲,这种反对通常来自一些环保主义团体有关核能环境破坏效应的反核宣传,欧洲国家、日本甚至中国在这方面都有相似性。但中国还有较特殊的一面,那就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反智主义导致人们对核能甚至其他一些高新科技多有质疑,总觉得高新技术研发人员在向普通民众隐瞒什么。不过,虽然反对意见确实存在,但它是否代表社会普遍声音还不一定,因为在互联网上表达意见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普通百姓的多数。

长期以来,煤炭一直都是中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比70%以上。通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国煤炭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其他能源发展并不顺利。比如风能总装机量虽在提升,但风能发电易受自然条件限制,稳定性和可预测周期较差;太阳能比风能略好,但中国很多地方人口密度大、建筑楼层高,发展家用太阳能难度较大。现在,中国面临践行减排承诺和改善空气环境等任务,势必逐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转而寻找替代能源。纵观当前能源现状,核能优势非常明显。

逐步提升核能利用的前提是不断加强核安全保障,世界主要核能国家在这方面都在寻求突破。现在各国主要的努力方向是预防和减少核事故诱因,比如第三代核反应堆在设计方面已有更多安全保障。但仅这样还远不够,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在于切实加强核危机的应对和处理能力,即减少事故致伤致死概率同时又能快速恢复环境。

实现这方面的突破有赖于两方面努力:一是政府层面制定核应急机制、出台相应法规政策,如今年1月中国发表的《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二是技术层面。在这方面我觉得俄罗斯甚至有报道说中国正在尝试的海上浮动核电站并非最佳解决方案。根据我的经验,兼顾安全和效率的核电站小型化或是未来核能发展的方向,目前中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发和探索。

(作者为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高级研究员,文章转自环球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