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赵通:美国还是中国,谁能带领全球进入“零核时代”?
发表时间:2016-04-22 17:53 来源:国际网
在核军备控制方面,中国很早就指出:只有所有核武器国家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真正的核裁军才有可能实现。奥巴马呼吁建立“零核世界”,但美国却不肯带头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最终在奥巴马任期内,美俄核裁军进程受挫。失望的国际社会最终认识到,只有采取中国的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核武器价值的认知,从而最有效地降低核风险、推动核裁军。在新形势下,中西方核思维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深入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对中国核政策的未来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借鉴积极国际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扬自身精髓,是今后中国学界和政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国应对核恐怖主义的积极举措,并重点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核安全观和核安保理念。其实,在核安保以外,中国在有关核武器、核战略、军控和防扩散政策等领域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而有特色的核思维体系。

美俄:保持核武器“高戒备”状态面临巨大风险

即使是在战争风险很低的和平时期,美国和俄罗斯仍然把相当一部分战略核力量置于高戒备状态下。尤其是美国,一直维持着庞大的早期预警能力,可以在敌方战略导弹发射不久便发出预警信号,这样己方的核导弹可以在被摧毁之前就发射出去。这种核反击作战模式被称作“基于预警的发射”。“基于预警的发射”会带来很多风险,如果己方的预警系统发生技术性故障而做出错误预警(虚警),将可能导致错误的核反击从而引发不必要且后果不堪设想的核战争。

历史上美苏的预警系统都曾出现过这种技术性问题,而不止一次将双方带至错误性核战争的边缘。在“基于预警的发射”模式下,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层必须在收到敌方导弹来袭的预警后迅速作出是否发动核反击的决定。一般情况下,从发出预警到导弹落地之间往往只有几分钟的时间。

国家决策者需要在这极短时间内确认预警信息的准确性、辨明来袭导弹的具体性质和规模、评估对己方的威胁、判断袭击者的意图、并最终做出是否立刻进行核反击和进行何种规模核反击的决定。这种短时间、高压力的决策环境,极大地增加了领导人做决策的困难,并伴随着错误决策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

中国:“低戒备”是高度安全的部署原则

与美俄不同,中国从一开始就没有选择这种高戒备状态的核武器部署模式。中国政府在2008年的国防白皮书中也明确表示,中国只有在“受到核威胁的时候”,才会提升核导弹部队戒备状态。

核武器的低戒备状态也被国际社会视作一种克制的和负责任的核政策。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核力量戒备水平”,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决策者并没有在这方面刻意追求”;“中国领导人认为,核威慑作用的发挥并不取决于立即、准确的还击能力,而在于核报复打击能力;核报复时间的不确定性不影响核武器的威慑作用。这种思想在核力量发展运用上体现为不追求高度紧张的预警戒备水平。在确保报复打击能力的同时不寻求高度紧张的戒备状态,是一种有利于战略稳定性的高度安全的部署原则。”

慎战:中国核思维为“无核世界”贡献可行方案

在核军备控制方面,中国一直坚持无条件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并呼吁所有核武器国家对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作出明确承诺。中国领导人从核时代开启时就深刻地认识到,核武器不能作为可以随意使用的战场武器,而只应用来遏止外来的核威胁。中国很早就指出:只有所有核武器国家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真正的核裁军才有可能实现。

奥巴马在布拉格振臂一呼,呼吁建立“零核世界”,展示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并为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美国却不肯带头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肯从根本上削弱核武器的作用。最终,在奥巴马任期内,美俄核裁军进程受挫,“零核世界”遥遥无期。

失望的国际社会最终认识到,只有采取中国一直坚持着的限制核武器使用的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核武器价值的认知,从而最有效地降低核风险、推动核裁军。

军事技术发展和国际环境变化影响着中国核力量并带来了政策层面的调整。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中,中国核思维保留了传统文化中“慎战”和平等,蕴含了深刻的道义和人文关怀,体现了整体主义等传统哲学理念,从而降低了核武器被再次使用的风险,有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核秩序的稳定。

在新形势下,中西方核思维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深入交流和相互影响。这对中国核政策的未来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在借鉴积极国际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扬自身精髓,是今后中国学界和政界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作者为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研究员,文章转自瞭望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