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何毅亭:大调整大重组大格局中的国际局势 ——说说2015年的中国与世界
发表时间:2016-01-21 19:06 来源:国际网

2015年,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仍然身处快速演变的历史性进程,它们着眼未来多极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持续推进内外政策调整,积极抢占先机和累积优势。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上继续处于深度调整期,增长势头脆弱,复苏态势不稳固,不确定因素突出。各国宏观经济数据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都面临金融风险。从实力对比看,以西方七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国家和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大的国家群体之间总体经济实力对比此消彼长、差距持续缩小。全球性问题考验着现有全球治理体制是否合理有效。把脉人类社会未来,重在观察全球性问题。2015年,全球性挑战凸起备受热议。除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危机、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等挑战外,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网络信息安全尤显突出。中国的发展正在源源不断给世界进步注入正能量。

岁末年初,辞旧迎新。回望2015年,世界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重大深刻的变革调整,多极化趋势全面深入推进,大国关系重组空前复杂,国际矛盾斗争空前尖锐,国际秩序重构推陈出新。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对外战略思想创新全面彰显,特色大国外交深入展开,对外关系气势恢宏。

大国战略竞争明显加剧

把脉国际格局变化,重在大国动向,因为大国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地位重要、影响重大。

2015年,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仍然身处快速演变的历史性进程,它们着眼未来多极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持续推进内外政策调整,积极抢占先机和累积优势。

美国号称要继续“领导”世界一百年。竭力保持国内经济复苏势头;积极推进“亚太再平衡”政策新阶段,力促达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继续借助北约欧盟应对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坚定挑战;推动伊核谈判实现历史性突破,纠集65国参加的“全球反恐联盟”打击“伊斯兰国”,在安理会决议框架下寻求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与古巴正式建交并初步扭转在拉美的外交被动局面。

欧盟屋漏偏逢连夜雨。为确保作为一个世界力量中心的国际地位,在应对债务危机、乌克兰危机、气候变化、难民危机的过程中,积极强化内部财政、金融、内务、司法等方面的整合,力图借此穿越“转型时刻”,迈向一体化建设新阶段。

俄罗斯强势“重返世界舞台中央”。在应对乌克兰危机的同时,大力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和组建独联体联合部队,以强化对前苏联成员的掌控;高举组建“反恐统一战线”和推动叙利亚危机政治解决两面大旗,大幅加强与叙利亚、伊朗、伊拉克、埃及等国的安全合作,积极扩展力量存在,迫使美欧与俄改善关系;积极加强与亚太地区合作,注重借助“金砖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

日本竭力向军事大国和政治大国迈进。射出安倍经济学“新三支箭”,变换政府开发援助和经贸合作方式,加大对东南亚、南亚和中亚的力量投入;扛举“积极和平主义”旗子,签署日美安保合作新指针,解禁集体自卫权,强推通过安保法案,积极谋求修改宪法;再度联合德国、印度、巴西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印度纵横捭阖、左右逢源。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以强化对南亚和印度洋的主导地位为基点,积极推行大国平衡外交和强势周边外交,既走遍世界大国又整肃周边小国,北上、东进、西拓,同样努力寻求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极力跻身大国行列。

世界主要战略力量和大国如此这般地推进战略调整,导致相互竞争明显加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竞逐地缘政治空间。在中东欧,美欧与俄罗斯的博弈焦点表面上是如何解决乌克兰危机,实际上是美俄地缘战略较量的最后摊牌,是俄罗斯对冷战结束以来不断推进的北约东扩和欧盟东扩的绝地反击。在中东,俄罗斯联合叙利亚、伊朗、伊拉克等国反恐,实际上是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地缘战略挺进,欲与美国分庭抗礼,争夺地区主导权。在亚太,美国不断强化在中亚、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的力量部署,极力把双边同盟打造成多边安全网络,着力牵绊中国崛起,以全面主导从西太平洋和东亚延伸到印度洋和南亚的弧形地带,进而掌控印度洋—亚洲—太平洋地缘板块,维护其全球领导地位。

再一个是加强军备建设。美国在不断削减国防开支的背景下,仍不断翻新军事概念,从“空海一体化”到“第三个抵消战略”再到“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力图平衡威慑大国、瓦解暴力恐怖势力和提升盟友能力这三大军事战略目标;着力发展全球快速打击系统和完成全球反导系统部署,强化核威慑和网络威慑能力,加紧研制智能化武器、电磁武器和激光武器等,确保绝对军事优势。俄罗斯坚定谋求在潜艇和导弹等战略力量方面的传统优势,增加40多枚洲际弹道导弹,不断更新军事学说,以提高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为核心推进军队改革,力求到2020年之前使70%的装备全面升级,建立空天军,并利用在叙利亚反恐测试各种新式武器,大力出口军火。日本全面突破集体自卫权限制,大幅增强自卫队力量,第四次增加军费开支,依据“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加强军事技术合作。印度同样连续多年大幅提高国防预算,大力加强海陆空战略力量建设,不断扩大对外军购规模,强化与美俄日法英等军事合作。英法德等在恐怖威胁增大背景下也纷纷决定连续几年增加军费开支,增强武装力量。

世界经济格局更趋平衡

把脉全球走势,重在经济发展,因为经济毕竟是基础。

2015年,世界经济总体上继续处于深度调整期,增长势头脆弱,复苏态势不稳固,不确定因素突出。各国宏观经济数据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国际金融市场跌宕起伏,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都面临金融风险。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全球经济增速2015年为3.1%,低于2014年的3.4%,但2016年可能达到3.6%。在此背景下,世界经济格局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在经济增长趋势、经济实力对比、国际经贸秩序影响力等方面都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越来越朝着平衡方向靠拢。这确实是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

从增长态势看,201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继续分化,美国经济稳步复苏,美联储终于转入加息通道,预计全年经济增长为2.6%,好于2014年的2.4%;欧洲经济基本实现复苏,欧元区全年增长能达到1.5%,也好于2014年的0.9%;日本经济仍陷衰退,全年增长为0.6%,好于2014年的-0.1%。新兴大国经济增长同样分化,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的经济增长预计分别为6.8%、-3.8%、7.3%、3.0%、1.5%。但整体地看,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仍然明显快于发达国家,预计这两个大的国家群体经济增速在2015年分别为4.0%、2.1%,2016年分别为4.5%、2.2%,双双作为重要引擎驱动世界经济前进。这种态势始于2008年前后,保持至今并很可能继续发展。

从实力对比看,以西方七国为代表的传统发达国家和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大的国家群体之间总体经济实力对比此消彼长、差距持续缩小。根据世界银行核定的数据和预测的数据计算,西方七国(G7,美、加、日、英、法、德、意)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从2007年的54.82%下降到2014年的45.68%,2015年、2016年、2017年仍将继续下降。相比之下,金砖五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南非)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总和在世界GDP总量中所占比例,则从2007年的13.79%增长为2014年的21.82%,2015年、2016年、2017年仍将继续上升。这种持续攀升态势,将不断推高广大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梯次崛起。

从秩序竞争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导制定新的更高标准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美日共同推动完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美欧加速进行“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谈判,日欧开展“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谈判。同时,它们表示对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感到“心灰意冷”,甚至首次公开呼吁放弃谈判。广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则努力推动世贸组织(WTO)多哈回合谈判内罗毕会议在2015年12月完成了信息技术产品扩围谈判,并就逐步减少农产品补贴达成共识,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在金融领域,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外汇储备库于2015年6月宣告成立;美国国会被迫批准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0年通过的投票权改革方案,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将得到明显提升。这将使国际金融体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变得更加平衡。

全球性挑战突出倒逼治理体系重构

全球性问题考验着现有全球治理体制是否合理有效。把脉人类社会未来,重在观察全球性问题。

2015年,全球性挑战凸起备受热议。除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危机、防范重大传染性疾病、难民问题等挑战外,应对气候变化、打击恐怖主义、网络信息安全尤显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以来对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安全影响最大最广也最受关注的问题,甚至被认为是正在重新定义国际政治内涵和重新绘制国际政治版图的问题。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结束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处于国际政治议程的焦点位置。2015年,世界195个国家为了在年底巴黎气候大会上更好地实现自身诉求,各显神通,纵横捭阖,最终在12月12日达成《巴黎气候协议》。该协议再度确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贯穿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新确立“各自能力”等原则,搭建了今后较长一个时期通过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巩固了联合国作为国际气候谈判的唯一合法平台地位,并在此框架下开始建设气候变化资金管理、履约核查等一系列机制,为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最重要的准备。

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肆虐世界多地。从2015年初法国《查理周刊》编辑部遇袭,到2015年中泰国曼谷和土耳其安卡拉恐怖爆炸,再到年末俄罗斯客机在埃及西奈半岛上空被炸毁,巴黎周末多点系列恐袭和美国加州恐怖枪击,各处恐袭警报响彻全年,不绝于耳。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同多国反恐力量争夺城池,吸引美欧澳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极端分子纷纷投奔或就地效忠,到“基地”组织在也门越狱掠地,再到“纳赛尔主义独立运动”在马里袭击酒店,新一轮恐怖威胁蔓延全球。从自杀性爆炸袭击到像国家实体一样存在和运转,从随意发动袭击到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新型社交媒体招募人员、鼓动袭击、筹集资金,而且充分利用反恐国家之间的分歧以及由此造成的力量真空藏身坐大,恐怖主义活动方式已经换代升级。这种新态势,促使联合国安理会首次召开财政部长会议并通过决议,从金融领域加强全球合作反恐;促使安理会为了反恐而一致通过决议,推动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促使美欧俄加强反恐协调,沙特组建号称34国组成的伊斯兰国家反恐联盟。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互联网领域发展不平衡、规则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拉大,现有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难以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犯知识产权、网络犯罪等时有发生,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恐怖主义活动等成为全球公害。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纷纷加强对其他国家发动网络攻击甚至网络战能力的同时,本国政府机构和普通公民信息大量流失。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在积极加强本国网络安全治理的同时,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实施的网络监听、网络攻击、网络窃密、网络空间军备竞赛等威胁。极端组织利用网络传播极端思想,募集人员资金,鼓动暴恐活动,祸害各国民众。这种态势引起联合国、欧盟、北约热议,促使大国探讨合作,推动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民间机构等共2000多位代表云集中国浙江乌镇举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共商制定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和网络空间国际反恐公约,健全打击网络犯罪司法协助机制,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和平安全。

这些全球性挑战,从世界大势看,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进程在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造成的副产品;从发展角度看,是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矛盾交织激化,原有发展方式遭遇瓶颈而越来越难以克服困难的结果;从安全角度看,是各国使用军事打击等传统安全力量和方式越来越难以应对威胁的表现;从治理角度看,是国际合作规则体制机制缺失,而各国各自为阵、不能形成强大合力、无法充分有效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因此,这些挑战的凸显,促使世界越来越多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从人类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治理模式改革、全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寻找解决方案,寻求从根本上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实践气象宏伟

把脉世界走向,不能不关注中国的未来,因为中国的发展正在源源不断给世界进步注入正能量。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牢牢把握世界大势,牢牢把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前进方向,创造性阐释中国梦的世界意义,丰富和平发展战略思想,更加重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重视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创建国家安全委员会,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一带一路”倡议开启新一轮全面开放,以新型关系构建健康稳定的大国关系框架,以亲诚惠容思想引领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以正确义利观指导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责权利平衡为原则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和承担更大国际责任,为和平发展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2015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促进人类发展进步繁荣的新高度,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推向新境界。

理论上,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全球治理新体系的布局和路径,使之成为中国在21世纪国际舞台上高高擎起的重要旗帜。

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布局和路径是:在全球层面,坚持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倡导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在网络领域,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构建全球治理新体系的布局和路径是: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在全球范围,一方面,变革现有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使之切实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另一方面,推动建设国际经济金融领域、新兴领域、周边区域合作等方面的新机制新规则,推动建设和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周边区域合作,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在网络空间,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对话合作,坚持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等四项原则,构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网络空间以及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实践上,全方位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勇于为世界和平、发展、安全贡献和担当,国际影响全面提升。

“一带一路”倡议风生水起,新一轮全面开放成效显著。完成“一带一路”倡议规划并着力实施,以亚洲为中心、西联欧洲和非洲、东跨拉美,对接沿线国家发展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已同20多国签署合作协议,势头已起,成效初显。中国作为贡献全球经济增量三分之一的主引擎地位越发突出。

新型大国关系从容开阖,平衡稳定框架构建取得重要进展。与美国确认了不冲突不对抗底线,在双边经贸人文、叙利亚危机和伊核等地区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诸多领域扩大合作,在两军相遇和南海问题等方面加强危机管控。与俄罗斯保持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运行,政治互信进一步巩固提升,能源、航空、航天、高铁等大项目合作稳步推进。与英法德等欧洲大国合作相互助推攀高,并同中国—中东欧“16+1”合作彼此抬升,形成中欧合作东西南北平衡拓展态势。

周边外交多方位多层次多头并举,命运共同体建设扎实推进。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重启,中日关系回暖并确认促进战略互惠发展,中韩自贸协定签署生效,中朝关系稳定前行。南海局势保持总体稳定,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谈判完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合作进程开启,互联互通取得重要进展。上合组织首次扩员,中国与中亚及外高加索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背景下寻求深入合作。中印互信合作增进,中巴经济走廊路线图进一步明晰,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工作组工作初见成效。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搭平台绘蓝图续写关系新篇章,机制化合作攀升历史新水平。在中非合作论坛首次非洲峰会上,提升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夯实五大支柱,推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在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全面启动中拉整体合作机制,随后推进“两洋铁路”等标志性工程。这两大机制,形成南南合作两翼齐飞态势。

多边场合献智慧供援助,全面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在联大庄严宣告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坚决捍卫战后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参与制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和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加入联合国维和待命机制并组建8000人维和待命部队,免除对最不发达国家债务,承担联合国会费和维和摊款分别上升到世界第三位和第二位,未来5年为非盟提供总额为1亿美元的无偿军事援助,充分展示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国际秩序维护者、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大国姿态;在金融领域,使人民币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加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投票权的改革方案得到美国国会批准,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话语权显著上升;在全球和地区问题上,宣布建立200亿元人民币的“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不断扩大建设性参与解决伊核问题、叙利亚危机、伊拉克重建、苏丹国内和解、阿富汗和解以及国际反恐,中国立场、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的影响越来越大。

前瞻201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世界将经历美国大选和中国G20峰会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再出发,将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应对各种挑战,共同构建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文章转自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