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反对党的捣乱文化大行其道,议会无法维持应有秩序已成为印度政坛的新常态。由此,涉及重大决策的立法过程极为艰难,通常在议会僵持数月甚至数年,其间鲜有突破。这种状况导致两个结果。首先,这使得现政府不得不寻求无需议会批准的行政决定。其次,这样导致治理空缺,以致越来越多地需要由法院系统来填补空缺。而立法机构应有职能的丧失破坏了议会与其他宪法支柱之间的权力平衡。因此,许多人开始质疑议会是否还有其功用。尽管人们努力改善这种情况,但重建议会地位所面临的障碍是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的,极其复杂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 |
莫迪执政仅一年半时间,眼下,他头顶上的光环似乎正在消退。为实现印度经济之崛起,印度必须改革陈旧的征地制度和劳工制度,必须重建税制,但相关的改革法案先后都在议会搁浅。事实证明,印度的问题不在于缺乏能干的领袖,而是受制于僵化的体制。 12月7日,英国BBC网站刊登印度联邦议员潘达题为《印度议会还有用吗?》一文。潘达来自印度东部的奥里萨邦,是印度政坛的新星,以思维理性、观点平衡著称。该文以局内人的眼光审视印度议会民主制度的弊端,值得一读。以下对该文全文照译,以供参考。 许多印度人认为,印度议会经常陷于立法僵局,且不时大吵大闹无法正常运行,已经丧失了它的功用。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但不够全面。 通过选举产生人民院(议会下院),以决定由谁来统治印度,这仍然至关重要。没有人对选举进程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在近70年的时间里,印度选举委员会成功地组织了自由、公正的选举,并且还不断地在改进操作。 然而,尽管纳兰德拉·莫迪的印人党(BJP)在2014年的大选中横扫千军,使之获得印度政坛30年来首次一党多数的执政地位,他的政府还是举步为艰。 最大的障碍是,政府在联邦院(两院制的上院)缺乏多数。 联邦院的议员每两年改选三分之一,不是经普选产生,而是由邦议会议员选出。 但正如1911年改革前的英国贵族院一样,联邦院能够搁置已由人民院通过的法案(预算法案除外),甚至彻底阻止其通过。 这恰是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所有政府动议的法案都在上议院搁浅。虽然国大党在去年的大选中惨败,其在人民院的议席落至谷底,但它在上院还颇有影响力。眼下,政府无法大有作为,只有等待2016年和2018年的联邦院选举,期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但不无讽刺意味的是,政府在人民院拥有绰绰有余的多数,却也经常受阻。 这是因为近年来反对党的捣乱文化大行其道,议会无法维持应有秩序已成为印度政坛的新常态。 当然,从制度上说,维护议会正常运行的纪律是有的,但相关纪律很少被执行。事实上,曾有议长罕见地中止捣乱议员的身份资格,但议长却为此饱受指责。 因此,尽管国大党在543席的人民院中只有45席,却经常能够挑起骚乱,阻碍议会正常运行。几年前,当时印人党是反对党,他们也是这么干的。当然,其他小党也不是省油的灯。 “严重僵局” 由此,涉及重大决策的立法过程极为艰难,通常在议会僵持数月甚至数年,其间鲜有突破。这种状况导致以下两个结果。 首先,这使得现政府不得不寻求无需议会批准的行政决定。 其次,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导致治理空缺,以致越来越多地需要由法院系统来填补空缺。 甚至最高法院被迫卷入一些微观管理事务,诸如规定垃圾处理方式和居民小区卫生管理条例,确定停车费标准,以及限制节日期间使用公共扬声器和燃放鞭炮等。 立法机构应有职能的丧失破坏了议会与其他宪法支柱之间的权力平衡。因此,毫不奇怪,许多人开始质疑议会是否还有其功用。 “决断统治” 抱怨主要来自两类印度人:一是工商界人士,二是心气日高的中产阶级。 前者羡慕中国的决断。中国的经济规模原本与印度等量齐观,但今天已是印度的五倍,变化仅在短短几十年间。 尽管今天印度超过了中国,成为增长最快的大经济体,但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外国的投资者,都感觉在印度做生意仍十分困难。 同样,印度的中产阶级(据作家、编辑尼南[TNNinan]估计,其人数除中国之外,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总人口)现在了解世界,向往全球。 看到印度自我阻碍实现其巨大潜力,因而也阻碍了中产阶级的前程,他们颇感失望。他们也期盼更有决断力的统治,并视议会是其障碍。然而,虽然人数众多,印度的中产阶级只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略强。 而且,他们比较冷漠,在选举中投票率要低于印度的穷人。 不过,事情正在起变化。随着中产阶级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积极参与反腐败和其他事务,参与政治的热情正在增长。 不久,这将导致中产阶级的影响力在人民院选区的扩张,从而迫使议员们开始顺应中产阶级的爱憎和期盼。 在过去,政客间的敌对仅表现在公开政治中,私下尚能保持友谊,但现在,他们的私人关系也咬牙切齿。 不过,上周莫迪总理主动与其国大党前任接触,证明敌对情结并非不可克服。这导致议会在本周的运行情况会比原先估计的要好一些。 但是,重建议会地位所面临的障碍是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的,极其复杂的,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时间。 在其他民主国家中,政治改革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公众辩论和行动较量,印度也不例外。 (作者B J潘达(Baijayant Jay Panda)是印度联邦议会议员,来自比久人民党(Biju JanataDal),文章转自毛四维的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