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海洋 > 正文
蔡鹏鸿:“海上丝绸之路”对维护中国南海权益有何作用?
发表时间:2015-02-13 16:14 来源:国际网
要实现中国梦,周边稳定是第一位的,而要稳定周边,则必须在外交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以适应变化中的新局势,为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为此我们须对新局势下的南海问题再思考,建设海上合作新秩序。首先,由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我们要在推进它的同时制订相关规制、修订法律确立基础。其次,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一机会,通过同相关国家建立政治和军事互信机制,包括非传统安全合作等,让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和政策在推行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率先在南海地区落实。再次,深化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可从非传统安全合作做起。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已经得到亚欧非沿线几十个国家的欢迎,眼下正进入规划落实的阶段。其实,中国政府最初是向东南亚地区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的。

其背景是,东亚地缘政治格局进入了新的组合与发展时期,周边海上安全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其中许多不安定因素大多汇聚于南海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海丝路”这一倡议是建设南海和平之海的伟大指引,也将对地区和平与安全做出重大的贡献。

笔者的基本判断是,要实现中国梦,周边稳定是第一位的,而要稳定周边,则必须在外交上主动谋划、努力进取,以适应变化中的新局势,具体说来,是以软实力对冲外部势力的硬介入、以亲诚惠容理念及建设性倡议,处理好同菲越等国发生的争议问题,为中国同南海周边国家关系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为此,我们须对新局势下的南海问题再思考,并在取得新认识的基础上,建设海上合作新秩序。

“海丝路”面临南海冲突上升风险

首先必须再次确认,中国在历史和法理上对南海岛礁及附近海域拥有主权和管辖权。当下,任何外国不要幻想中国会拿核心利益做交易。

中国崛起让中国具有了一定的经济优势,但这并不是说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获得了绝对优势。

有人说,国家驾驭海洋的能力可以根据硬实力的指标加以判断。

当古代中国较之其他国家的经济更加发达、文明程度更高的时候,中国的制海能力强。可是,国家一旦出现衰弱,从海上通路上开始收缩,西方海洋大国立即扑向东方,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另一端逆向行驶,疯狂地奔向中国,南中国海首先遭殃,本土然后遭宰割。

现在,科技发达和人类文明程度到达历史的巅峰,国家间的竞争占优条件和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完全不同于古代。尽管中国崛起为世界经济老二,但是中国尚未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帽子。鉴于此,在对外关系上,中国要把可能导致冲突的因素限制在必要的底线上,以确保国内建设有一个稳定、和平的发展环境。

但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总量未来几年上升到第一位的趋势不会改变,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把中国看成是超级大国。

因此,中国的战略重心难再集中于国内发展、国内建设。中国同外部世界的经济、人文交往和互动关系,密切和频繁程度业已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以至于中外两方无法轻易割裂,中美之间不能割裂、中日之间也不能割裂,中国与南海周边更是如此。

中国这个“大块头”对海洋权益的重视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海洋争议迫使中国提升军事力量和干预能力,因此遭遇域内外各种势力的怀疑和反对。在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用意之前,把中国的言行解读为“扩张”甚至“威胁”,中国因此同美国、其他利益相关者以及南海争端方发生的竞争及其内涵也就增加了其他多种负面因素。

中国面临冲突因素上升的局面。在运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时候,我们对此应该心中有数,要为应对地缘政治和权力竞争准备投入更多的资源、力量和智慧。

同时要记得邓小平三十年前说过,我国同一些国家在南沙地区存在领土争议,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使用军队把这些岛屿统统夺回来,一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在中国现在面临一个不同的战略机遇期的时候,邓小平的诤言依然有效。

打一场法律持久战

近年来,中国在固有领土西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施工、在南海断续线内驱赶外国勘探船只、坚持“不接受、不参与”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南海问题仲裁案。国际上有人因此抱怨中国外交咄咄逼人,非常强势,而国内一些民众则认为,中国硬实力指标以及强大的海上力量足以收回被占领的岛礁,中国似乎还是按兵不动,不少人困惑、提出批评。

一强一弱的说法形成鲜明对照。笔者以为,不能用短平快方式解决南海争议问题,而要做好打一场法律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国际海洋法的发展进程本身也是产生南海海域争议的一个特殊因素。同时要清楚,法律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制度,一旦制定后就难以再行修改,即使存在修改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实施和完成过程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仅仅是一把静态性的尺子,法律斗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南海依法划界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谈判。

既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一项长远的战略,那么我们不仅要以法律方法来捍卫南海海洋权益,也要在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制订规制、修订法律确立基础。

提供制度与法律等公共产品时不我待

防止南海问题进一步恶化,应该思考建设过渡期的南海海上合作机制。

变动中的亚太地缘政治格局并未触发中美发生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对抗,相反,中美等大国试图建立互为接纳的区域过渡期秩序。在这样的大趋势和背景下下,南海周边国家必定要逐渐融入新的潮流,同大国一起走向新型的区域政治秩序之中。

尽管亚太地区尚未建立具有约束性、机制化特征的安全区域机制,但是冷战时期的对峙态势在亚太地区并没有出现,大国都有互相接纳对方的愿望。美国已经认定中国在全球和区域事务中发挥不可或缺的结构性作用,中国也已经接纳美国进入东亚合作轨道,亚太地区新型的过渡期秩序正在形成之中。

中国应该利用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这一难得的机会,通过同相关国家建立政治和军事互信机制,包括非传统安全合作等,让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和政策在推行海上丝绸之路进程中率先在南海地区落实。

深化中国东盟海上合作

其实,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从中国方面看,对南海周边国家应该加强海军外交,增加海军港口访问。随行军乐队可在甲板上招待东盟国家民众,也可上岸表演,海军医疗船的医生可进入社区提供服务;随时准备向东南亚国家提供海上搜救、防灾、救灾行动。从安全上看,中国在南海保持军事存在,强化南海前沿军力部署姿态不变,旨在保障一定的军事威慑力度。

加强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应精心筹划,使之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新亮点。应尽早启动2015年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应是长期的年度合作项目,起始之年,应着重于非传统安全合作;以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引领海洋经济、海上联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历史经验揭示,无论陆上还是海上,建长城都不可能一挥而就。有道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构筑跨越洲际的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上可以谋划远达千里甚至万里以外的大方向,但是,“破土动工”即航船或船队出发只能起始于一国的海岸,首先从南海地区的海上通道出发,使南海成为繁荣与和平之海。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海洋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文章转自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