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确实是个战略思想家,以他的魄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邓小平力图打造的国际环境。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时至今日,“韬光养晦”成为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中国领导层并没有摒弃了邓小平韬光养晦的政策,而是进行了调整,只是这种调整没有让中国的近邻或远邻放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越战争是其外交领域的败笔,这种教训小国的心态影响了后来的领导人,也滋生了民族主义心态。 |
邓小平以他的魄力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之相辅相成的是邓小平力图打造的国际环境,二者缺一不可。 1978年8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不仅在日本记者俱乐部举行了一次为世人瞩目的记者招待会,更会见了日本天皇。行程间,他说:“这次到日本来,就是要向日本请教。”行程后,他说:“这次访日,我明白什么叫现代化了。” 对一个曾与日本浴血奋战的革命者来说,这次访问意义重大;对中国来说,意义更大,因为事隔四个月,改变中国社会进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携夫人赴美。九天的行程下来,人们记住的不是美国的航空航天、汽车制造,而是他在休斯敦看马术表演戴牛仔帽的场景。美国广播公司当时报道:“对邓小平来说,他不仅去了西方,还去了美国西部。(not only went west,but went western)” 此后,中越、中苏关系紧张,再到后来邓小平与苏联改善关系,“一国两制”与英国解决香港主权问题,如此等等,邓小平的对外政策并不比逊于国内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 1979年邓小平携夫人卓琳访美,是中共建国以来首次国家领导人访美。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对BBC中文网说:“邓小平是个战略家,他知道几个重点,其一,国内与世界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其二,他对全球整个政治经济版图有长远的思考。” 战略思维 似乎没人否认邓的战略眼光,但问题是,何以使然? 李成说,邓小平的外交政策反映了他的实用主义。他说:“区别于毛泽东,邓小平改变意识形态,让位于实用主义,因而没有固步自封、因循守旧。” 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戈尔巴乔夫,中苏改善关系。 美国霍普金斯高等国际研究院中国研究教授、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前主席大卫·兰普顿(David Lampton)认为,邓的战略眼光得益于三要素。 “第一,邓小平长期作为毛泽东部下工作,从毛的失败中吸取了很多教训,例如毛无法推进与美国关系的改善、毛强调自给自足、不愿意推进国际贸易等等,邓从毛的这个‘学校’学到了不少东西。” “第二,邓小平确实是个战略思想家; 第三,邓小平的地位和威望,加上当时的中央集权,以及社会构成也不那么复杂,这让他能左右国内的政治,这是他之后的领导人难以做到的。” 得与失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邓来说,他在外交领域的败笔是什么呢? 李成认为,1979年的中越战争是其例。他说:“这种教训小国的心态影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邓来说,他在外交领域的败笔是什么呢?响了后来的领导人,也会滋生民族主义心态。” 大卫·兰普顿则对BBC中文网说:“所谓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也许实现一个小目标,即缓解了越南军队对柬埔寨的压力,但中国军队也遭到越南的打击。” 中国实力增长,引起邻国对中国韬光养晦方针的质疑。 李成与兰普顿都认为,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解决香港主权问题是成功的,让香港能渡过几次经济危机仍维持增长,尽管现在有不同的声音以及特首普选权之争,但历史事件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看清楚。 韬光养晦 上世纪80年代末,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思想,时至今日,“韬光养晦”成为中国对外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成认为,这一政策是成功的,让中国能从1989年后的困境中走出来,摆脱危机,维持经济的发展。兰普顿也说,“这基本上是一个明智的政策。” 那么,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而且被视为经济总量即将超越美国的大国,这一政策是否在悄然改变? 兰普顿说:“现在中国的情况有所变化,即出现所谓的新环境。我不认为习近平会摒弃和平发展、也不认为他会完全摒弃韬光养晦。” “不过,民众和领导层也感到,随着中国更强大,因此没必要在维护自身利益上遮遮掩掩;加之,他们还感到自身受到了威胁,因此需要更多的实力、更快地加快军队现代化。” 兰普顿说:“中国领导层并没有摒弃邓小平的政策,而是进行了调整,只是这种调整没有让中国的近邻或远邻放心。” (作者为BBC中文网记者,文章转自BBC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