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刘新生:携手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
发表时间:2013-11-25 10:04 来源:国际网
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的演讲中提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主席有关共同建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不仅为中国-东盟未来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描绘了一个伟大的蓝图,而且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意义非凡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海上丝绸之路”开辟后,在隋唐以前,它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到隋唐时期,由于西域战火不断,“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争所阻断,代之而兴的便是“海上丝绸之路”。到唐宋时代,伴随着我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我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及至非洲大陆航路的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丝绸之路”终于替代了“陆上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明初郑和下西洋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巅峰。郑和之后的明清两代,由于实施海禁政策,我国的航海业开始衰败,这条曾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消亡了。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中国在三国和唐宋时代,通过南海已经开始发展了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海上贸易网。至明初之际,南海一带海盗猖獗,严重威胁明朝的外部安全环境和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海匪,调节和缓和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维护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同时也是中国与有关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船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由此可见,重提“海上丝绸之路”,其政治意义就是历史上中国作为亚洲强国,对邻国不是征服占领,不是执行殖民政策甚至发动战争占领、侵略弱小国家,而是通过友好通商,彼此互惠,共同繁荣。现今形势下,随着中国复兴,恢复传统的大国地位,中国将继承历史传统,与周边邻国做生意,就是团结友好国家,形成区域共同市场,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宏伟目标。因此,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但继承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往来的传统,而且在格局与规模方面又将开辟一个崭新的里程碑

 

二、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正当其时

 

中国提出这个主张绝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着一系列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政治互信不断加深。今年是中国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10年来,在双方领导人悉心培育下,中国与东盟携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开创了双方合作的“黄金十年”。可以说,中国与东盟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10年来,双方保持了频繁的双边和多边高层交往,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对话合作体制,包括领导人、部长、高官等各个层级。在部长层级,双方已建立了包括外交、经济、交通、海关署长、总检察长、青年事务、卫生、电信、新闻、质检和打击跨国犯罪等12个部长级会议机制,并在20多个领域开展互利合作。各层级密切交往极大地增进了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双方关系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二是双边贸易大幅提高。2010年,双方建成了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贸区。200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为547.67亿美元,2012年,双边贸易额超过4000亿美元。今年1-8月,中国与东盟的贸易额已达284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目前,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东盟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出口目的地。双方的合作为本地区人民带来福祉,树立了国家间平等互利合作的典范。

三是双向投资快速增长。2002年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额累计为301亿美元。截至20136月底,中国与东盟双向投资累计超过11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近300亿美元,约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5.1%,东盟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第四大经济体,同期东盟对华投资累计超过80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6%,是中国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四是劳务承包成果显著。长期以来,东盟国家一直是中国重要的海外承包工程市场和市场。承包工程涉及电站、桥梁、公路、机场、码头、工厂、办公楼、住宅楼等。近年来,中国在东盟国家承包工程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普遍受到当地好评。因此,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承包工程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业务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12年底,中国在东盟签署的共同承包合同额达到1480多亿美元,完成营业额970亿美元,无论是修电站、铺公路还是架设通讯设施,中国都有竞争优势。

五是人文交流空前密切。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双方人员往来迅速扩大,10年间从387万人次增加到1500万人次,增长了近3倍。中国和东盟双向留学生人数已超过17万人。人员往来为双方旅游业带来了大量商机。2012年,中国赴东盟游客732万人次,较10年前增长了2.6倍,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二大游客来源地。同年,东盟来华游客达589万人次。

事实证明,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十年间,中国-东盟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历经“黄金十年”之后,中国与东盟正努力创造“钻石十年”,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双方关系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刻。由此可见,中国与东盟历经“黄金十年”之后,正努力创造“钻石十年”,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正当其时,顺应时势。

 

三、打造新“海上丝绸之路”互利共赢

 

中国与东盟是天然合作伙伴。中国与东盟山水相连、毗邻而居,相互合作有着极为便利的地缘条件。文化相近,民心相亲,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又有助于拉近彼此距离。双方同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在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和资金技术等方面各有所长,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具备天然优势。

未来10年,中国-东盟关系如何再建构、再开拓、再升华是一个迫切需要解答的方向性问题。中国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东盟,坚持把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坚持巩固和深化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并通过积极主动的外交充分展现出推动双方关系全面深入发展的信心、决心、诚心。10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的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对东盟的睦邻友好政策,提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为双方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指明了方向。109日,李克强总理在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就加强中国东盟“七个领域的合”作又提出了相关建议。其中包括积极探讨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启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进程、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本地区金融合作与风险防范、稳步推进海上合作、加强安全领域交流与合作以及密切人文、科技、交流等合作。目前,中国为自贸区“升级版”勾画了一幅蓝图:力争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今后8年中方从东盟累计进口3万亿美元,对东盟投资达到至少1000亿美元以上。这必将让东盟国家更多地从区域一体化和中国经济增长中受益。

另一方面,当前东盟也正在着力建设东盟共同体。2010年在越南河内举行的第17届东盟首脑会议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该规划被认为是迈向东盟共同体的实质性步伐,它囊括了700多项工程,通过多元投资积极参与规划。近年来,不仅东南亚各国借财政状况好转的机会大力发展本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产业建设,同时在加强合作、按期实现2015东盟共同体的道路上,突出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印尼的国民经济中期发展规划,2011—2014年的建设总投资将达到4000万亿盾(约4700亿美元),各项工程投资为3348万亿盾(约3679亿美元),其中基建工程投资就达1551万亿盾(约1704亿美元);泰国新一届政府计划以港口、轨道系统和公路网络三大主要基础设施建设来改变物流基础设施的“短板”现象;长期对外封闭的缅甸将允许外国投资进入缅甸农业;东盟国家一致同意投入600亿美元的巨资,用于兴建以交通、科技资讯和人力资源等为主的基础设施,加速打造“东盟连接”。此外,还有东盟能源合作项目、东盟旅游合作项目等,都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可以预料,东南亚地区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这个亮点将在未来3年至5年中继续发光。这些优势将促使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看好东盟商机,积极“走出去”,投资东盟。

不久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这更为中国-东盟携手共建“海上丝绸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

 

结束语

 

   当然,打造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也还面临一些风险和挑战:个别国家政治局面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国家之间磕磕绊绊、疙疙瘩瘩的事情不少,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也免不了有一些矛盾。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加强与中国合作是大势所趋,而合作确实给双方带来实惠,双方关系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中国坚持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来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关系,在这些地区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排他性合作,不追求利益最大化。新“海上丝绸之路”将有利于中国与这些国家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局面。只要中国与东盟继续真诚相待,携手共进,不断巩固政治和战略互信,牢牢把握中国-东盟战略合作大方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文莱大使)

 

 

责任编辑:大安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