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再次上台后, 日本的内外政策急剧右倾化, 对华政策更是超强硬。他除在钓鱼岛问题上比其前任的鹰派立场更鹰派外, 还猛烈发起对华外交攻势。其“制华外交”三管齐下,是由其极右翼政客的本质决定的。现在是日本悬崖勒马的时候了。 |
安倍晋三在2012年12月26日一上台,就强调要强化日美同盟的“基石”作用,将美国定为首访国, 只因美国婉拒, 才不得已推迟访美。 他在就职后的第三天即12月28日一天内, 分别与俄罗斯、印尼、越南、印度、澳大利亚、英国等六国领导人举行“电话会谈”,声称要“通过与日本有共同价值观的国家及越南等战略性的重要国家建构信赖关系”,以增强日本的地位。元旦刚过, 他即派副首相麻生等三拨政要分别访问缅甸、韩国和菲律宾、新加坡、文莱,他本人也将于1月16日起出访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三国。上台不到一个月, 就出台如此密集的重大外交行动, 决不是单纯出于加强有关双边关系的需要, 而主要是“剑指”中国, 向中国示威施压。
安倍这次对华攻势外交所涉及的国家几乎都集中在中国周边地区, 对象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或是所谓价值观与其相同, 或是同中国有“过节”,或是战略分量较重的国家。从中可以看出, 其“制华外交”是三管齐下。一是打意识形态战。即重拾“价值观外交”的旧招, 希图重建几年前流产的针对中国的“自由与繁荣之弧”,配合美国在亚太组建“民主国家联盟”的构想, 以在政治上孤立, 战略上围堵中国。二是拉“同道”,结阵线。日政要接触,访问的国家几乎包括所有与中国有岛屿或陆地领土争端的国家, 其目的不言自明, 即与它们进行政策协调与合作, 图谋结成共同对付中国的“联合阵线”, 以发挥“合力制华”效应, 迫使中国作出让步。三是挖墙角,打楔子。安倍选择一些与华交好或战略分量较重的国家下功夫, 着重以经济利益作诱饵进行拉拢, 旨在离间它们同中国的关系, 挖中国的外交墙角。这是安倍蓄谋策划的一场“连横”扼华外交。日本《每日新闻》直言, 安倍是要“通过与亚洲诸国强化关系, 促成对华包围圈”,一语道破了安倍这场“外交战”的实质。
安倍搞“制华外交”的闹剧现在仅仅是开始, 只要他在台上, 这出闹剧估计不会落幕。 这是由日本政治极右化和以“自民党之鹰”著称的安倍的极右翼政客的本质决定的。但无论他如何使尽浑身解数, 其“连横”制华外交只能是一场白日梦。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安倍政府一上台就决定修改“防卫大纲”,加速走军事大国之路, 并企图否认日本侵略历史,把日本内政搞得乌烟瘴气, 其外交自然难以取信于国际社会,更不可能打消亚洲国家对日本军国主义残余势力死灰复燃的疑虑和警觉。同时,安倍扼华外交在亚州无人跟进。中国与邻国各方面尤其经济上高度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不断推进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是各邻国的根本利益所在。任何国家都拉不动它们跟其一起去围堵中国。 世界独超美国对此尚且无能为力, 遑论美国麾下的伙计日本。安倍欲通过外交攻势压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作出让步, 更是痴心妄想。事关国家的邻土主权, 中国从来不惧任何压力。更何况在钓鱼岛问题上, 历史、法理和道义均在中国一边,中国将会把维权斗争胜利进行到底。
现在是日本悬崖勒马的时候了。如果安倍不对急速向右奔跑的日本列车急刹车, 执意挑战战后国际秩序与国际法安排, 继续上演“连横”制华闹剧, 向中国发难, 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参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