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日本 > 正文
宋伟:中日关系如何“破局”
发表时间:2016-01-05 18:37 来源:国际网
短期内,中日关系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善。如何“破局”,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第一,在衡量利弊之后,中国和日本都要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向对方发出明确的善意信号,包括搁置领土问题,承认对方的优点和贡献,不过度伤害对方的感情。有一些明确的战略信号,我们至少可以稳定中日关系,不让中日政治关系滑向激烈的对抗关系。第二,为了改善中国自身的处境,防止日本进一步的保守化、军事化,获得美国的支持,中国应该努力改善和国际社会主要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

一、看待中日关系,中国要有大国心态

中日关系是非常触动中国人神经的一个问题。每次谈到中日关系,我们都很容易情绪激动。为什么情绪激动?因为日本和我们一样,都是东亚国家,也曾经都被西方侵略过,但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明治维新,它反过来开始侵略中国。首先是琉球(今天日本的冲绳县),然后是台湾。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我觉得很多时候这种复杂的甚至是难受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中日关系源远流长,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日本反过来侵略自己的邻国,并且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因为是邻居,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有一种比较的心理,心里想起来会很难受。我们迫切地希望中国复兴,希望中国有一天能够远远地超过日本,这种感情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但同时,我自己的看法和担忧是,我们对日本的了解,尤其是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可能还比较有限或者说不够全面。我们出现过好几次的反日运动,砸过日本车。但是我们的反日派多、知日派少。如果说我们将来想要真的实现大国复兴的话,首先,我们要有一种真正的大国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我们能不能冷静下来去认识外部世界。例如,我们能不能比较理性、客观地认识日本?它现在到底是怎么一个情况?它有多大?它对中国是否特别不友好?国际社会又怎么看待日本的?首先,不要被感情所左右。如果被感情所左右,那就很难客观地认识日本和中日关系。其次,我们需要掌握比较充分的、全面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了解和思考,最后才能得出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应政策的答案。所以,我在最后一个部分讲中日关系怎么破局。破局是个中性词,我并没有得出结论说中国就一定要把日本当成朋友来看待,但是我们怎么样来处理中日关系,而且处理的结果最终是有利于中国国家利益的,这是我今天想和大家说的核心问题。

其实,我讲中日关系,心里也忐忑不安。为什么?因为我感觉中日关系有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大家如果回想中日关系,现在能够想起来哪些事呢?恐怕想不起来特别具体的事,我们只知道中日关系不好,日本人很坏。但是到底有哪些事情?这些事情又是怎么发生的?比如说安倍晋三,现在很多中国人可能会骂安倍晋三,因为9月29日通过新的《安保法案》。国内对这个有很多批判,所以很多人会更加觉得安倍晋三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华派,他就是走军国主义。但是你能不能想起来2006年10月,正是这个安倍晋三开启了中日关系的破冰之旅。破冰之旅后面还有融冰之旅,还有暖春之旅。这才几年的事情,好像我们都不记得了。2014年11月,安倍第二次当选首相以后,他在国会的第一个演说,提出来中国和日本要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后来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安倍来到中国,和习近平主席实现了会晤。

那么同样是这个安倍,为什么五年之后,特别是2015年以来,他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我们希望他来参加“9·3”抗战胜利阅兵,但是他最终没有来,中国人很失望。当然我觉得从大国心态来说,不管谁来不来,我们都无所谓。你来了我欢迎,你不来也没什么。但是就安倍这个事来看,短短几年之间,他对中国的政策和态度似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到底是为什么?我自己有时候都感觉捉摸不定。当然这跟日本政局比较动荡、首相换得太快有关系,但是也与我们对中日关系的了解往往是流于一些表面或者特别大的主题有关系,一谈中日关系就只知道钓鱼岛,或者只知道抵制日货。

今天我希望给大家提供这方面的一些信息,让我们来客观地认识日本和中日关系。讲这些并不是为了给日本撑腰或者泄我们自己的气,但是一个真正的大国应该能够理性、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二、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

首先,介绍一下日本。日本现在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是不是像我们国内舆论所说的,它现在已经过气了?已经衰落了?是不是我们现在只需要跟美国、跟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打交道,日本已经不重要了?可不可以无视国土面积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小日本”?我想,我们首先要去除的就是自己的虚骄之气。

虚骄之气在哪个细节上面表现得最明显?就是2014年APEC会议的时候。我们看到中日领导人会晤的时候,安倍在北京受到了明显的冷遇,中国人觉得特别解气,觉得你不好我就可以不重视你。但是客观来说,我们不能无视日本,而且要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对手来看待。

第一,日本离我们很近。上海到长崎只有800多公里。根据地缘政治的理论来说,两国关系友好时,距离越近,好处倍增;两国关系不友好,距离越近,坏处倍增。从地理上来说,中国和日本太近了。太近的话,国家之间就会有很多麻烦,尤其是两个国家关系不好的时候,日本想要给中国捣乱比较容易。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能够理解了。中国在东亚地区,除了和日本有钓鱼岛的领土争端以外,还和其他东南亚国家有一些领土上的摩擦。比如南海问题,我们和菲律宾、越南都有领土上的摩擦。这跟日本有什么关系?菲律宾和越南是反华的急先锋,但他们没有钱。例如海上执法,海上执法需要巡逻艇,需要海上飞机,那怎么办?日本说我送给你。所以日本现在正在给菲律宾、越南送这些东西。有了这些以后,中国在南海的优势就会减少。这是日本的阳谋。假如说日本不想跟中国公开对抗的话,它可以支持别的人。大家不要把它当成是一个孤立的事件,现在我们周边环境之中,这些国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日本在后面是一个重要的推手。安倍上台以后还提了一个很重大的设想,叫做“四国集团”。哪四个国家?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四国集团”针对的主要目标是谁?显然是中国。所以日本的思路很清楚。它可以通过拉拢中国周边的国家一起来对抗中国。这是第一点。

第二,日本的经济实力仍然非常强大。中国和日本经济高度相互依赖,但总的来说,中国更依赖日本。我这么说,希望大家不要接受不了。咱们比较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实力。我们国内最喜欢使用的指标是GDP指标,如果按GDP的指标,中国现在已经远远超越了日本。2014年中国的GDP总值超过了10万亿美元,日本是4.8万亿美元。所以中国的GDP已经是日本的两倍还要多。从总体经济规模来看,必须承认中国在改革开放这几十年中有了巨大的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我们总体经济规模已经开始超越日本。

但是GDP这个指标有很多问题,它也值得深入分析。第一,为什么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才超过日本?2010年中国GDP比日本多4千亿美元,只多4千亿!为什么到2014年我们就是它的两倍多?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因为在过去几年里日元大幅度贬值,贬值幅度超过30%,所以日本的GDP一直处于萎缩状态。直到2014年,它的GDP总额比2012年还要少。但是这个是名义上的GDP,因为它仅仅是以日元计算的GDP。我们能说过去几年日本的经济没有发展吗?这显然是不成立的。第二,GDP这个指标不是特别可靠。因为我们的GDP有很大一部分是日本企业创造的,中国在日本企业里面工作的人员超过1000万。这些日本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最后的产值是算入中国的GDP,而不是日本的GDP。所以中国GDP里面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日本企业创造的,它的净收益最后是要流回日本的。因此,我们在比较经济实力的时候,我比较喜欢使用GNP这个概念,也就是国民生产总值,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不仅包括在国内的,还包括在国外生产的,这些都属于GNP。如果真的要算GNP,谁大谁小,这个还没有准数,日本的GNP我觉得是不小于中国的。

下面有一段话,是我摘来的,关于海外投资收益的比较,仅供大家参考。文章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手握超过3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每年净投资收益高达1700亿美元,这个国家是日本。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手握近2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但2014年净投资收益却是负298亿美元,2011年甚至曾达负700亿美元。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我们的企业在海外投资,海外收益跟日本相比是差距比较大的。当然我不确定这个数字是不是准确,可能我们对外投资亏损的面比较宽。一旦加上这些海外资产,到底谁的国民生产总值更大,这还真不好说。

还有,在我们比较GDP的同时,也要注意生产GDP所付出的成本。中国的单位能耗是日本的7倍,这就意味着我们在生产同样多财富的时候,我们消耗的成本比日本要多得多。最后的GDP我们还得减去这些成本。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制造业,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工厂,我们向外输出大量的商品,但是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定位的区别,一个还是制造业大国,一个是制造业强国。这两者之间是有微妙的差别的。就好比说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是中国不是农业强国,美国是农业强国,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粮食出口国。例如,工业制造业领域最基础的一个产品——钢铁。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大钢铁出口大国,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大国。但是我们生产的大多数是粗钢,粗钢可能占到70%以上,而粗钢每吨的利润不到5毛钱。日本生产的大多数是特种钢、高端钢材,所以我们长期要从日本进口大量的高端的钢铁,一吨的利润可能有几百块。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我们每生产一吨钢的能耗也要比日本高得多。在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全球百强企业名单中,日本有30家,中国一家也没有。日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包括半导体、微芯片在内的高附加值零部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日本在“3·11”大地震以后,由于生产这些零部件的企业停产,造成全球微芯片、发动机控件、ABS、安全气囊等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供应紧张。目前,索尼、松下等企业正在逐步摆脱低端制造业,开始退出像白色家电、手机终端设备、笔记本电脑等竞争异常激烈的整机制造领域,开始转向产业链的最上游,即芯片、存储卡、声光电、核心部件等。因为他们很清楚,生产整机的利润非常低。所以它不做整机,就做零部件。像苹果手机,有很多核心零部件也是日本生产的。日本企业虽然只掌握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5%到10%的部件供应,但是它的利润却高达50%,甚至更高。

第三,日本的军事力量也非常强大。虽然没有核武器,但是总的来说,它的海空战斗力仍然强于中国。我这儿说的是海空,不包括陆军,陆军当然它比不过我们。有的人说中国有核武器,日本没有,小日本打不过我们,但是我们要知道,中国政府在拥有了核武器以后,曾经发表过一个重要的声明,就是对方国家在没有使用核武器的时候,我们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所以,假如说有一天中国和日本真的因为钓鱼岛问题发生了军事冲突,中国能使用核武器吗?不能。因为日本是无核国家,它没有核武器,我们就不能对它使用核武器。即使它有核武器,它不首先对中国使用,那我们也不能对它使用。这是中国政府在核武器使用上向国际社会宣布的原则。所以在对比中日军事力量的时候,核武器是不能计算在内的。

据《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拥有海军兵力23.5万人,潜艇56艘,军舰970艘,战斗机468架。而日本海上自卫队仅有4.58万人,潜艇18艘,军舰120艘,战斗机339架。从数量上来看,中国海军的力量超过日本。但是我们都知道,比较军事力量的时候,数量和质量是同等重要的。中国和日本,虽然在数量上中国要多一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海军的战斗力比日本的强。为什么?因为衡量海军力量的时候,主要看的是吨位数,而不是舰船的数量。中国的战舰多,但是小型的多。日本的军舰数量少,但是大中型的多。所以总吨位,中国和日本其实差不多。判断一个国家的海军力量是否现代化,主要是看它拥有的大型军舰的数量。日本海上自卫队大型舰艇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舰队包括了46艘驱逐舰,超过了英法海军驱逐舰数量的总和。而且日本的潜艇技术十分先进,它的潜艇是世界上最安静的。中国也在大力发展潜艇,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我们有核潜艇。日本没有核潜艇,但是日本潜艇特别的安静,这是衡量潜艇技术的一个很关键的指标。中国的潜艇噪音要大一些,有一些关键的部件还是从国外进口。虽然日本海上自卫队在规模方面排名不是第一,但是它的反潜作战、海上扫雷以及海上补给的能力都处于世界一流水平。

第四,其他的一些细节。我们不能说我们的GDP已经是日本的两倍多了,日本已经不算什么了。它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日本的人均寿命是世界第一。第二,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国的20倍。第三,日本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7%。即便如此,每年日本还从国外进口大量的木材,它基本上不砍伐自己的森林。日本的国土面积虽然只有37万平方公里,但它是个海洋大国,它的专属经济区面积相当于国土的10倍。如果把专属经济区也算上,日本将近4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渔业资源极其丰富。第四,到2014年,已经有20名日本人获得过诺贝尔奖。中国人只有一个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日本有多少个?20个,另有两名美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除了欧美诸国之外,日本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基础科学领域,物理、化学、材料工程,尤其是材料工程。为什么日本生产的零部件那么先进?因为它的材料工程、材料科学是最先进的。第五,日本的游客是世界上形象最好的。有酒店称赞日本游客住过的房间比入住之前还要干净。第六,2014年世界和平指数,日本排名第8,中国第108。这个和平指数不仅指的是对外和平,还包括国内的一些计算。第七,在华的日本企业有2.3万家,在日企工作的员工达到1000万人。这些员工也是中国人,他们的就业主要是在日企解决的。

我自己比较关注的一点是国际社会如何看待日本和中国。这一点对我们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总的来说,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印象,在2008年以后有负面化的倾向。尤其是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对中国的看法有比较大的变化。日本的国际形象比我们要好一些,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认识是比较普遍的。不知道大家前不久注意过一个新闻没有,居住在巴黎的日本人他们掀起了一个“清洁城市”的行动。日本人太爱干净了,他们到国外觉得接受不了,所以自发地到公园里去搞卫生,成为志愿者。法国人看了以后,觉得很不好意思,所以也被他们带动起来。还有一个好玩的细节,比如说英语。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是中国人英语讲的比日本要好,这也是事实,中国普通人的英文讲的比日本人要好。但是我与国际学者交流的时候,他们会问说你是不是日本人?为什么?日本大多数人的英语讲的是不好的,但是它的上流社会英语讲得特别好。

我希望通过这些细节给大家说这么几点:第一,我们可以讨厌日本,但是不要轻视日本,知耻而后勇。应该向日本学习,更不能说反对日本的我们就支持,和日本友好的我们就反对。这是头脑简单的一种看法,国际社会、国际政治的游戏不是这么简单玩的。奥巴马没有来参加“9·3”阅兵,是不是就意味着奥巴马支持日本呢?或者奥巴马觉得抗日战争中日本是值得同情的呢?显然不能这样。因为一直以来,哪一个国家能够根本性的影响到日本的行为?那就是美国。有美国这个稳定器在,日本就不可能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是不是因为奥巴马没有来参加“9·3”阅兵,他就是站在日本一边,他就是反对我们呢?恰恰不是。我们知道,2013年美国政府多次明确地指责日本,认为日本领导人不应该参拜靖国神社。在维护二战成果方面,中国和美国是有着根本的共同利益的。至于他为什么不来,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二,避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中日关系已经非常紧密,日本的很多产品也是在中国生产,然后再出口的。我们要避免那种盲目砸日本车、不买日本货的做法,因为我们提倡的是理性爱国。你砸的日本车,那也是中国公民辛辛苦苦用血汗钱买来的,砸的是自己同胞的车。我们不买日本货,但是很多日本货是在中国生产的,如果物美价廉,那为什么不买呢?支持国货是应该的,但是没有必要盲目地抵制日货。我们这么做的话,往往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第三,客观认识到战后日本在中国也做了不少积极的事情。例如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以及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政府开发援助,就是给中国低息甚至无息的贷款,超过3万亿日元,2007年的时候才停止。利用这些日元贷款,我们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尤其是那些日本老人,以前在中国参加过侵华战争的,以及一些大企业,像三菱,他们都在中国华北很多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我们可以说它不是完全无私的,因为它担心中国的雾霾、沙尘暴会吹到日本去,但是归根结底这是一件好事。所以有时候跟日本人交流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也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我觉得我们应该知道。而且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大国心态,它有错误,有问题,我们要批评,但是有积极的方面,我们也应该坦然地承认。

三、中日关系面临的难题

中日关系在过去几年中的确呈现出一个比较严重的局面。想要短时间内实现中日关系的实质改善,看起来很困难。我用了一句话来做总结,就是说目前中日关系有从“政冷经热”转向“政冷经冷”的趋势,也就是说政治关系冷,经济关系也在趋冷。前者大家知道比较多,但是后者关注不多。假如说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接下来也逐步遇到困难的话,那么中日关系可能就会转向越来越激烈的对抗关系。因为经济关系很大程度上稳定了过去几十年间的中日政治关系。

什么叫“政冷”?“政冷”指的是双方的政治关系非常冷淡,高层互访很少,对待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看法分歧很大,关系紧张。表现在领导人的行为是我跟你握手,但是我不看你,我脸上也没有笑容,这就是政治关系最直接的表现。2014年“APEC会议”习总书记会见安倍晋三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一场面太明显地描绘了现在的中日关系。

在政治关系方面,中日领导人确确实实做出过许多的努力。其中包括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破冰之旅,2007年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的融冰之旅,以及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但是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日本内阁首相更换频繁,对华政策也反复不定。安倍上台以后搞了一个破冰之旅,但是很快就下台了。到了2010年9月份的时候,当时因为日本海上保安厅抓扣中国渔船,造成了撞船事件,导致两国关系急剧恶化,部长级交往暂停。从2010年以后,双方的政治关系就不断恶化。这里有很多具体的事件,我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

第一,2011年底日本政府决定加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这个谈判被广泛认为是美国在东亚地区制衡中国影响力的主要举措之一,中日关系重新陷入低谷。我不知道在座的大家了不了解TPP,TPP是一个高水平的区域内贸易协议,它不仅是一个贸易协议,它还包括投资以及相关的像劳动保护、环境、人权,这些领域都有涉及的一个高水平的贸易协议。中国到现在为止没有加入TPP的谈判。

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搞TPP?很简单,从1998年到2008年,美国政府基本上没有把重心放在东亚,东亚地区主角是中国。而中国在东亚地区最主要的行动就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9年美国政府改变了政策,重新把东亚地区作为一个重点,就搞了一个TPP。这个TPP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着中国在东亚地区的经济影响来的。你不是跟东盟搞自由贸易区吗?我就搞一个更高水平的协议。这个协议一旦达成,就会是一个新的紧密的整体,它们与中国的关系就会削弱。简单地说,就是这么一回事。

接下来这两年就摩擦不断,而且很多摩擦可能大家记忆犹新。2012年中国多个城市反日大游行,西安一个日本车的车主被人把颅骨都给打破了;日本购买钓鱼岛;2013年中国划定东海航空识别区;日本决定不加入“亚投行”;2014年“APEC会议”,中国冷淡日本;2015年,日本通过新的《安保法案》。这一些事件都构成了中日关系的摩擦,两国的政治关系进入冰点。2013年中日建交45周年之际,几乎所有的庆祝活动都被取消,各方面交流接近停滞。日本方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也日益升温,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麻烦以及形成有可能遏制中国的联盟。例如2013年提出“民主安全菱形”设想,试图拉拢美、澳、印组建“四国集团”,提出向菲律宾、越南赠送巡逻艇、海上巡逻飞机,在东亚峰会上提出南海航行安全的问题。有这么多的摩擦,中日的政治关系肯定是越来越恶化。中国方面,到目前为止,在中日关系中,一是停止交流。二是我们做了一些实际的工作,划定中国东海航空识别区,以及加大对钓鱼岛的常态化巡逻,目的是宣誓中国在这一地区的主权。

由于政治关系的恶化,中日经济关系也正在变冷,这是一个值得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发展趋势。它主要表现在日本企业逐步减少在中国的投资。但是有意思的是,中国向日本的投资并没有受到影响。日本方面减少对中国的投资,虽然有一些人认为日本企业向东南亚转移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在上升,但是不能否认政治关系的恶化也是一个原因。自2013年以来,日本对华投资出现大幅度的下滑,根据中方统计,2014年日本对华投资43亿美元,同比下降38%。这是投资方面。商品贸易方面,这个趋势也有所显现。尽管中日间贸易总量在不断增大,但是中日双边贸易占中国贸易总额的相对比重却在逐年下降,已经从2001年的17.2%下降到2013年的7.5%。根据中方数据,2014年全年中日贸易额下降了1%,2015年前8个月,欧盟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贸易总值2.27万亿元,下降8.4%,日本是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下降11.1%,占我外贸总值的7.1%。一般认为中日经济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但是如果经贸关系也变差的话,那么中国和日本的政治关系、安全关系可能会进一步的紧张,在钓鱼岛问题上有可能出现军事危机。

从短期来看,中日关系之所以难以实现和解,总结症结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历史问题上的分歧;第二,钓鱼岛问题以及东海划界的分歧;第三,由这些分歧导致的两国精英和大众的相互的讨厌。不管发生什么摩擦,背后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在这三个方面:第一,历史问题;第二,领土争端;第三,社会心理。

首先来看历史分歧。第一,中国认为日本没有诚心专门向中国道歉,日本认为自己已经反复多次道歉。在历史上,日本的确多次反复道歉,但是它道歉的时候,说的都是整个东亚国家,给其他东亚国家人民造成了伤害。就像朱镕基总理曾经有一次说过的,日本没有专门向中国道过歉。中国人心里有个结,二战中日本伤害最多的是中国,为什么不能专门向中国道歉呢?日本人说我已经道过歉了。这是看问题的不同的角度,但是这个问题很要命。日本会很烦,说我已经道过歉了,你为什么还要让我道歉?你为什么死揪着不放呢?中国方面说你根本没有诚意。

第二,中国认为日本政治家不应该参拜靖国神社。但是一些日本政府和民众认为参拜靖国神社不等于参拜战犯,因为靖国神社是祭祀在战场上死去的日本军人。日本历史上打过很多次战争,“二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它们国家的宗教传统。中国说那里供奉着甲级战犯,你怎么能去呢?又出现了分歧。

第三,对于一些历史细节的看法存在问题。为什么日本方面不服气呢?我多次听日本学者说中国方面所谈到的南京大屠杀死了30万,这个数字没有足够的证据,中国方面说我们有证据。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搞清楚,到底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人。中国没有说服日本,日本也没有说服中国。而且我觉得不管是死30万,还是死3万,这都是大屠杀,没有必要纠结这个细节。但是有些日本人就纠结这个细节。

第四,这一条最要命的,日本现在的社会,它虽然是一个少子化的社会,老龄化很严重,但是毕竟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二战后才出生的。这些年轻人、中青年,他们认为他们不需要背负前辈的包袱,我们已经道过歉了,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发动战争的人已经去世了。因此,现在日本的中青年人大多数逃避和反感我们提历史问题,越提他越反感。所以,接下来日本社会的保守化是不可避免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反感我们提历史问题。

第二个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划界的分歧。第一,中国和日本各有自己的主张和依据。从国际法的角度来说,日本因为实际控制钓鱼岛,占据一定的优势,这是我们必须客观认识的。过去几十年中,日本实际控制了钓鱼岛。但这个控制一开始不是国家控制,是私人的,2012年提出来要把钓鱼岛国有化。中国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主张,这是第一个分歧,没有一致意见。

第二,中国划定了东海航空识别区,中国军机频繁进入钓鱼岛附近海域,日本方面频繁拦截,双方存在擦枪走火的可能性。我们现在坐在这里,说不定中国和日本的战机就在那儿“亲密接触”。这种“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就有可能擦枪走火。中国划定东海航空识别区,日本是强烈反对方。日本为什么反对中国划定东海航空识别区呢?不是说中国没有权利划定航空识别区,所有国家都有权利自己划定航空识别区。日本方面提出的质疑是说,中国在划定东海航空识别区的时候,没有事先和别的国家沟通,违反了国际惯例。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中国国防部在宣布东海航空识别区的时候提出必须事前通报,这个在国际惯例的角度来说也是没有的。所以日本方面当时激烈反对。最后我们知道,由于美国对中国一种漠视的支持,中国没有遭遇太大的问题,中国的东海航空识别区被别的国家基本上接受了。

第三,中国对钓鱼岛附近海域公务船的巡逻常态化,也有可能导致军舰之间的冲突。公务船发生冲突,然后军舰上,军舰上以后就变成军事冲突了。

第四,中国方面无法通过武力收回钓鱼岛,因为美国将会介入。在《日美安全条约》里面,美国方面多次明确表示钓鱼岛是日美共同防御的范围。假如说中国希望通过武力解决钓鱼岛问题,这其实是件好事,如果中国真的武力收回了,中日关系也没有这个问题了,但是用武力又解决不了,它必定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美国已经明确表示这是日美共同防御的范围。

第五,这个只供大家参考。日本方面并不理解中国在钓鱼岛方面的态度。假如钓鱼岛这么重要,那中国为什么从来不提海参崴呢?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海参崴,海参崴现在是俄罗斯的领土,俄文名叫符拉迪沃斯托克,也是沙俄从我们这儿抢走的。说你为什么只提钓鱼岛,不提海参崴呢?这里面很多细节我就不再提了。

第三个方面是社会心理。两国精英与民众之间相互厌憎。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对中国最有好感的时候,但是随着对华友好人士的老去,不喜欢中国的人已经占了绝大多数。根据2013年的一个调查,90%的日本人和92%的中国人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为什么印象不好?日本方面回答说,一个是钓鱼岛持续对立,二是中国老就历史问题谴责日本。中国方面的原因,日本挑起钓鱼岛争端,并采取强硬态度,没有对历史进行道歉和反省。问题是一样的,要么是钓鱼岛问题,要么是历史问题。

这个趋势还在恶化。到2014年,93%的日本人对中国印象相对不好。不过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注意,虽然近两年来,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减少了,贸易也减少了,甚至旅游也减少了,但是中国对日本的投资并没有减少,而且中国去日本旅游大幅度增长。2014年访日的中国游客241万人,比2013年增长了84%。两相对照,人们不禁产生一个疑问,中国人怎么那么喜欢去日本旅游呢?日本方面也是一种又爱又恨的心态。日本人当然不喜欢中国人,但是他们又喜欢中国人去消费,这个心态也很复杂。但是这个复杂的心态恰恰提供了改善中日关系的一个基础。我昨天看到一个图片是说日本商场打出来的“中秋快乐”、“喜迎国庆”这样的广告。我自己也感触很深,我日语说的也不太好,但是每次去商场根本不用担心,马上上来一个中国的导购,告诉你说怎么买,怎么省钱,到处都是中文,可以使用银联卡。日本人不喜欢中国人可能是真的,但是欢迎中国游客的慷慨解囊。我们不喜欢日本人,但是我们觉得日本好,东西便宜又好,质量又有保证,所以中国游客特别多。在这种复杂的心态下,2014年日本《朝日新闻》进行了一个民意调查显示,两国认为有必要改善中日关系的大有人在。就中日关系改善的必要性,在日本,希望大力改善的人占26%,适度改善的占54%;在中国,希望大力改善的占31%。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感情很复杂,但是有改善中日关系的基础。

四、中日关系如何“破局”

刚才我谈了现状,我们要尊重日本、学习日本,也谈了中日关系现在正在恶化,尤其是日本对中国的贸易、投资、游客都在下降,政治关系在恶化,经济基础也在恶化。那么恶化的原因是什么?三大原因:领土、历史、社会心理。从这三个方面来看,社会心理可能是最容易扭转的,但是前两个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到底应该怎么“破局”呢?这个“破局”是不是意味着中国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改善和日本的关系呢?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从短期来看,用武力解决不了中日关系的问题。即便使用武力能够收回钓鱼岛,中国所付出的成本可能远远大于收益。中国和日本彻底成为仇敌,日本可能会因此彻底成为一个军事大国,甚至拥有核力量。这是中国愿意看到的吗?不是。美国已经明确表态,钓鱼岛在《日美安全条约》的保护范围内,虽然它对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不持立场。如果中国想要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必须有超越美国和日本两国实力之和的力量,但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即使常规力量超越了,核力量的存在也决定了不可能为了钓鱼岛而不计后果地发动战争。因为美国也是核大国,美国的核力量远远超过我们。所以我觉得处理中日关系,首先我们要承认一点,不要迷信武力。

第二,民间交流。中国领导人多次说,寄希望于日本人民。我觉得其中要一些问题。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个原因,刚才我已经说过了,日本的社会总体来说趋向保守。大多数年轻人不希望承担过去的历史包袱,他们希望日本做一个普通国家、正常国家。对华友好的这些人,可能也是少数。第二个,交流越多,可能会摩擦越多。我想这个是值得我们自己反思的。我们寄希望于民间交流,但是民间交流的结果往往是出问题的。9月26号,日本北海道出了一个事。上海的一对小夫妻,男的年纪不小了,差不多36了,女的年纪小,大概二十五六岁。去北海道旅游,买了一个冰淇淋,就去结账。年轻人嘛,可能特别想吃,还没有付钱就直接把冰淇淋打开在那儿吃。日本店员过去阻止说,第一,你没有付钱,你付完钱才能吃。第二,你要吃到外边去吃,你别在店里吃。上海的这对小夫妻觉得受到了侮辱,可能他们认为这也是侮辱中国,所以就动手打人了,被拘留逮捕了。大家自己出去旅游,当然算是民间交流。但是我们确确实实还得向日本学习,我们得有个好的形象,否则交流越多,摩擦越多。后来我看日本网友的评论很不客气,人家说假如是这样的话,你就别来旅游了。但是我相信这在中国游客里面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正是这一小部分败坏了中国的形象,也严重地影响到了中国和别的国家的关系。因此,简单的寄希望于日本人民,或者说民间交流,短期内无法根本性的改变中日关系。

第三,还有些人说中国现在经济规模远超日本,日本依赖中国,我们可以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让日本改变政策。这个本质上叫做经济惩罚,就是你不听我的,我就惩罚你,让你经济上受损失。前段时间围绕着稀土出口的问题,中国方面曾经说我不卖稀土给你,你没有稀土,你的那些精密元件就生产不了,你就损失。但是问题是,中国也得进口这些精密元件,最后损失的是谁?日本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并不高,而且美国市场是日本产品出口的最终市场,不论是直接向美国出口,还是向中国等东亚地区出口,零部件组装成品后再出口,其目的地仍然是以美国市场为主。从1960年到今天,日本出口依存度最高的一年是2007年,达17.6%,所以它的贸易依存度是很低的,大部分年份为10%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63个国家中,日本经济的出口依存度排158位,并不是说我们不买日本货,日本企业就都破产了,它的依存程度没有那么高。在原料进口方面,日本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也远远没有媒体宣传的那么大,占日本原料进口最大比重的是中东地区,并非中国。

短期内,中日关系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破局”呢?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

第一,在衡量利弊之后,中国和日本都要有足够的政治勇气向对方发出明确的善意信号,包括搁置领土问题,承认对方的优点和贡献,不过度伤害对方的感情。有一些明确的战略信号,我们至少可以稳定中日关系,不让中日政治关系滑向激烈的对抗关系。搁置领土问题,自己首先心里要能够过得去这道坎儿。钓鱼岛是领土问题,但是本质上是资源问题,如果能够搁置起来,留到以后去解决,这也算是一个办法。承认对方的优点和贡献,这就不用说了。不过度伤害对方的感情问题,这一点我觉得中国方面要有理、有利、有节,有些事可以提,但是一定要注意。比如说天皇的战争责任问题。“二战”期间,发动战争起到主要作用的是日本政府,你说天皇有没有责任?这个学术上可以探讨,但是在政治上要注意。因为天皇在日本国内的地位仍然是至高无上的,直接指责天皇要特别慎重。事实上天皇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比日本政府的态度要好得多,我们是不是要把天皇作为主要的攻击对象呢?从外交方面来说,值得慎重考虑。

第二,为了改善中国自身的处境,防止日本进一步的保守化、军事化,获得美国的支持,中国应该努力改善和国际社会主要大国的关系,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美国是维护“二战”和国际秩序的主要力量,中美在“二战”中是盟友,只要中美关系好,中日关系的局势就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为什么安倍“9·3”阅兵不来了?为什么在9月18号、9月19号这么特殊的日子要通过新的《安保法案》呢?我觉得是安倍做了一个战略判断。他的战略判断就是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正在走向一个战略对抗,美国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对日本构成一个束缚、约束。

2014年他刚上台的时候,安倍说得很清楚,为什么要发展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这是国际社会希望看到的。实际上是谁希望看到?是美国希望看到。美国不希望中日关系过度紧张,最后危及地区稳定。所以跟其他很多问题一样,中日关系的稳定可控,甚至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美关系。如果中国和美国走向对抗,那么日本、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就会抱上大腿,他们就可能更加肆无忌惮,中日关系就会进一步地恶化。但是中美能够建设新型大国关系,能够真正实现互相理解、互利共盈,那么中日关系的局势就会在可控之内,甚至有可能获得一些突破和发展。但是总的来说,中日关系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战略勇气,也需要环境的许可。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文章转自宣讲家)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