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一家之言 > 正文
吴海云:大众尾气排放测试造假,你还相信“德吹”吗?
发表时间:2015-09-25 10:22 来源:国际网
德国神话也好,美国、犹太或某个模糊的“外国”神话也好,都是中国人对于身边现实不满的一种投射,是国人基于自己发展的需要而塑造出来的一种“理想范例”。不管是鼓吹德国制造的高质量,还是赞美德国政府的清正廉洁,抑或是艳羡德国的教育制度或医疗体系——所有“德吹”的核心,都是将德国作为中国学习和借鉴对象的身份价值。

上周末,美国监管部门爆料,德国大众公司在汽车尾气排放上采取“阴阳标准”欺骗检测,试图蒙混过关。据估计,大众全球有110万部车装有这种造假软件。目前,大众已经承认人为操纵了美国市场柴油车的排放测试结果。

这桩正在全球发酵的丑闻传到中国,引发了许多国人的惊诧莫名:什么?德国企业会干这种事?怎么可能?!

这也难怪,今天中国人熟悉的德国故事和德企形象,常见的是下面这类表述——

“兰州黄河中山铁桥,1909年由德国泰来洋行建造,钢材水泥均由德国进口,至今已110年仍在使用。该桥保固期80年,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询问铁桥状况的同时申明合同到期。2007年距铁桥一百岁时,兰州市政府收到来自该桥的德国设计师家族的一封信和邮包,称该桥的设计使用年限已到,提醒城市管理部门维护保养,邮包里是部分维修配件样品。”

“为什么青岛从不淹水,因为它的下水道是德国人建造的!……青岛的城建人员在整修德式下水道时发现有零件损坏,到处找不到合适的,最后求助于德方,结果对方很快回复说,不用担心,在那个损坏的零件周围3米范围内,肯定有个地方藏有备件,工程人员细心查找,果然在附近一个小箱子里找到了油纸包着的零件,拆开看还锃光瓦亮呢。”

事实上,这只是近年来在网上疯传的“德国神话”的其中两例而已。在今天的中国,与崇美、爱犹(犹太人)这两大派别并行的,是对德国的鼓吹与崇拜。许多人从足球迷的“黑话”中借来一个名词,将这种现象称为“德吹”。

在“德吹”的话语体系中,德国是一个精益求精、勤奋严谨,道德高尚、无比强大的民族国家。关于德国的某些说法甚至已带有几分奇幻色彩,比如“零件周围三米必有备件”,让人想到武侠小说中常出现的“天地万物相生相克,毒物出没七步之内必有解药”。

当然,绝大多数网上流传的“德国神话”都被证实只是谣言。以青岛的“良心下水道”为例。在德国占领时期的青岛,全城只有五万多居民,而德国人在当时修缮的下水管道只有3公里,仅占今天青岛全城排水系统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说,今天的青岛暴雨之后积不积水,和当年的德国下水道关系不大。

事实上,中国互联网上愈演愈烈的“德吹”,让德国人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今年1月,德国《南德意志报》就刊登了一篇名为《德国的完美神话》的文章,梳理了目前流传在中国的种种德国神话,并逐条做了辟谣。

然而,中国的“德吹”依然故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久前,一篇《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的文章在网上广泛流传,《人民日报》的微博公号都对此进行了推送。文章大致的意思是,德国通过国家立法,禁止孩子过早开发智力,孩子在上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其结果是,“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

一些旅居德国的华人站了出来,撰文指出德国宪法禁止的其实是其该国历史上一种类似于贵族学校的特殊教育,而并非什么“学前教育”。恰恰相反,德国人对于学前教育非常重视,尤其注重对孩子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以及乐器、外语等技能的学习。

而就在最近,网上又开始流传一则关于默克尔与献花的故事——

“如果德国总理默克尔参加一个庆典需要以公费送一束花,她必须严格遵守如下规定:写明送花的对象、时间,送花理由,由总理本人签字,报预算委员会审核,最主要的还要通过联邦审计局的审核,确认之后才可以报销。纳税人的钱是这样看管的!”

对此,有网民表示钦佩、感叹;但也有人忍不住揶揄:“如果预算需要到支出的时候现编现审,那简直是对‘预算’俩字的侮辱。”更有熟悉德国的人指出,这则“德吹”编得完全缺乏常识,因为德国并没有“联邦审计局”这个机构(德国联邦和州设有审计署,而只有州审计署才下设审计局)。

一位旅德华人张丹红还专门就此事给德国政府新闻服务中心写邮件求证。对方的答复是:总理要送花,根本就不用自掏腰包预支然后等报销,只需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提前向总理府专用的花店预定。账单上注明送花的理由、受馈赠者的名字和职务,最后由总理府结账即可。

辟谣归辟谣;“德吹”为何在今天的中国那么有市场,倒真是一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不难发现的是,许多“德吹”的故事都与德国的制造业相关,什么“德国的公路可以开坦克”啦,“德国工程百年不朽”啦;而毋庸置疑的是,德国确实是一个制造业强国。不仅如此,“德国制造”与同样风靡世界的“中国制造”构成了某种鲜明的反差,前者高价而优质,后者廉价而低质。这也是为什么,在“青岛下水道”“神秘油纸包”等谣言被辟谣之后,依然有许多网友表示:“辟谣了又怎么样?这是谣言又怎么样?德国的东西质量就是好,这点有疑问么?”

此外,德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也是德国政府精心构建的结果。两次世界大战让德国的形象严重受损,为了修复和改善自己的国际形象,赢得欧洲和世界的认同和信任,德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相应的政策,即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坚持和平与反军国主义的安全防卫政策、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睦邻关系。而早在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及“巧实力”的概念前,德国就确立了文化外交理念,努力呈现出一个具有“文明国家”内核、现实主义“贸易国家”特性的形象。

但要知道,在今天的英、美、法等国,普通民众对于德国的印象其实依然不够好,会伺机嘲笑德国人的机械、笨拙或野蛮(这其中最容易躺枪的是德语)。但在中国,情况不一样。中国人尽管有着对于二战的惨痛回忆,但对纳粹的暴行并没有切肤之痛;相反,在日本的反衬下,勇于认罪的德国还特别地表现出一种道德上的高尚感。

此外,中国与德国之间,还确实存在着一种情感上的、深层次的纽带。比如,在西方思想家中,对于现代中国的影响,没有人能与德国的马克思比肩;更何况,德国的现代化进程,无论是与英国模式(典型的和平、渐进方式)、法国模式(典型的革命、暴力方式)存在明显区分的“德国模式”(典型的民族主义“铁血”模式),还是与自由主义主张不尽相同的“统制式”经济模式,都与近现代中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种文化上的共情,也许是中国人高看德国的一种“潜意识”;当然,这一点,今天的“德吹”们估计是不愿承认的。

话说回来,德国神话也好,美国、犹太或某个模糊的“外国”神话也好,都是中国人对于身边现实不满的一种投射,是国人基于自己发展的需要而塑造出来的一种“理想范例”。不管是鼓吹德国制造的高质量,还是赞美德国政府的清正廉洁,抑或是艳羡德国的教育制度或医疗体系——所有“德吹”的核心,都是将德国作为中国学习和借鉴对象的身份价值。

(作者为澎湃新闻记者,文章转自澎湃)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