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西方国家出于安全考虑,会进一步增强和紧密与美国的关系,必然会对当前的国际格局带来不小的影响。从美国、法国和欧洲的关系来看,恐怖袭击的发生,恐怕有助于美国在中东、乌克兰、朝鲜等三大瓶颈议题上获得突破。恐怖主义袭击现在正呈现出一个全球联动、齐发和连续爆发的势头,各国对于美国的安全诉求已大大提升,这将成为美国接下来与这些国家进行博弈的最强有力的筹码。 |
澳大利亚民众12.15悉尼恐怖劫持事件的悲痛还未平息,墨尔本国际机场又爆出了“炸弹威胁”的疑似恐怖袭击事件,而法国则在过去短短两天的时间里,先后发生了至少三起恶性的恐怖袭击和人质劫持事件,其中《查理周刊》杂志社恐怖袭击案是法国自95年地铁爆炸事件以来,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恐怖袭击。对于这两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已经习惯了“和平、安全”的生活状态,而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则彻底打破了这个状态,本次的系列袭击给他们带去的心理冲击,恐怕并不亚于“9.11”。 袭击发生后,法国人选择紧密的团结在了一起,连深右的政客都对《查理漫画》这本深左杂志的遭遇深表同情--尽管他们经常是被该杂志讽刺的对象。整个法国已经陷入到“9.11”后美国人的心理状态--不惜代价打击恐怖主义。类似的,澳大利亚政府和社会对“反恐”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大大的增强,悉尼恐怖劫持事件后,阿伯特总理甚至选择突访伊拉克,表达对伊拉克打击“达伊沙?(DAESH)”的支持,并表示将就如何增强澳大利亚与伊拉克的军事合作展开讨论。 除此之外,其他西方国家在“反恐”的诉求上,也出现了极大的提升,欧盟国家尤甚。理由很简单,法国作为欧盟的申根国,它国内的人员在欧盟范围内的流动是完全开放的,这就意味着,只要恐怖分子愿意,他们完全有机会转战他国,发动下一轮袭击。在法国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包括德国、俄罗斯、欧盟委员会、欧洲理事会在内的国家与组织先后发表强烈谴责,纷纷表示将于法国并肩行动,坚决打击恐怖主义。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不失时机的发表声明,宣称“这是对我们的一个警醒,这样的悲剧可能发生在全世界任何地方。”这句话背后的意味不可谓不深长。 事实上,反恐正在对当前的国际局势产生非常微妙的影响。先前,因为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的沉重代价,西方阵营内部在反恐问题上趋于撕裂,各国在反恐问题的决策上也日渐谨小慎微,且经常带着抱怨和反感。但这一系列袭击发生后,这种情况恐怕将得到不小的改变。以澳大利亚为例,在反恐上,如果仅凭它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是根本无法实现有效打击恐怖主义的目标的,有时候甚至连自我防御都是问题。而像法国这样的西方大国,虽然情况较澳大利亚略好,但也离不开其他大国的政治合作、情报辅助、军事配合及经济支持。放眼世界,有能力提供这样全面支撑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 基于此,这些国家出于安全考虑,恐怕会不得不进一步增强和紧密与美国的关系,这必然会对当前的国际格局带来不小的影响。以中、澳、美关系来看,在悉尼恐怖劫持事件之前,尽管美国一再试图通过澳大利亚来牵制中国,但澳大利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角度考虑,却有意“违背”美国的意愿,提升与中国的关系,G20峰会后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预示着两国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然而,随着马丁广场的枪响,澳大利亚国内顿时陷入了空前的紧张和焦虑中,再加上劫持事件后持续不断的“惊吓”,澳大利亚政府只能慌不择路般的选择在安全事务上全面依赖美国了。作为交换,既然美国不希望澳大利亚加入亚投行,不希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大洋洲推进得太快,澳大利亚恐怕只能将这两个问题上尽可能的搁置,中澳关系的发展也只能被迫回归过去的那种不温不火的状态。 从美国、法国和欧洲的关系来看,恐怖袭击的发生,恐怕有助于美国在中东、乌克兰、朝鲜等三大瓶颈议题上获得突破。例如在中东问题上,法国一直是美国的一大阻力。长期以来,法国不仅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问题上与美国持相反的态度,还在伊拉克战争、打击“基地组织”、对付“伊斯兰国”等问题上处处与美国相左。即便在当前最棘手的乌克兰问题上,奥朗德甚至还给出了“如果普京领导的俄罗斯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有所松动,并作出了必要的让步,那么西方各国就应该取消对俄罗斯的制裁”的意见。美国人对此早已心存芥蒂。现在,面对恐怖主义杀到家里的现实威胁,法国会不会对美国减少一点叛逆,多一点顺从呢? 在乌克兰问题上,它之所以拖到现在,除了俄罗斯的强硬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欧盟迟迟难下决心。欧盟里一直有一种声音,即是美国人将欧洲拖入乌克兰危机的泥潭。在很多欧洲人看来,如果不是美国人,就不会有马航的空难,欧盟就不会搞损人不利己的制裁,欧洲各国更无需面对寒冬“断气”的潜在威胁......欧盟付出的代价不可谓不大,可即便如此,美国人仍不满欧盟犹犹豫豫的态度,不断的在给欧盟施压,希望欧盟下定决心紧随美国的强硬政策。如果说这种情况在之前很难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的话,那么现在,面对日益加剧安全的威胁,欧盟是否将转变态度,彻底的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死磕俄罗斯呢? 至于朝鲜问题,恐怖袭击与它有什么关系呢?大家别忘了,《查理周刊》可是“言论自由”的一面旗帜。在《刺杀金正恩》黑客事件后,虽然美国连黑客到底是哪国人都没查明白,但这丝毫不妨碍它借着“保护言论自由”为名,对朝鲜实施一系列的恐吓和制裁,进而大力搅动东北亚的浑水。巴黎恐怖袭击案后,欧洲人对言论自由受到严重威胁的问题感同身受,这从客观上就为美国获得更坚定的同盟和更道义的借口来对付朝鲜奠定了基础。 简而言之,恐怖主义袭击现在正呈现出一个全球联动、齐发和连续爆发的势头。昨天是悉尼,今天是巴黎,那明天呢?下一个目标将是哪里?无论怎样,各国对于美国的安全诉求已经大大的提升了,这将成为美国接下来与这些国家进行博弈的最强有力的筹码,奥巴马很清楚这个。或许这就是“哪都有发生恐怖袭击的可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吧?奥巴马是否正是在提醒各国领导人,“要听话,不然摊上事我可不管”呢? (作者雷希颖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政治战略博士研究生,杨平为广州市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章转自南华早报中文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