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陈须隆 苏晓晖:中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发表时间:2014-10-08 17:03 来源:国际网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周边领土主权争端持续升温;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快实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面临新挑战;乌克兰危机导致欧洲重新成为大国对峙前沿;西亚北非极端恐暴势力崛起牵动地区格局;西方重振势头增强,发展中国家崛起趋缓,世界经济双增长格局更趋明朗,以变革求发展的潮流更加强劲。国际形势中这五方面的重要动向交互作用,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将给中国维护发展所需的战略机遇期带来新的挑战。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风险和挑战增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形势中五个方面的重要动向交互作用,将对中国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带来复杂影响。

一、周边环境负面因素作用增大

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保持稳定,但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加。

其一,涉华领土主权争议升温。南海在经历了2013年的相对平静后,爆发新热点。越南强力干扰中国中海油981号钻井平台在西沙钻探项目的实施,意图将西沙变为争议海域。2014年5月2日,中国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在西沙群岛海域启动作业后,越南派出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几十艘船只,对中方船只进行冲撞。截至6月13日中午12点,冲撞次数累积达到1,547次。越南还派出蛙人等水下特工,并在相关海域布放了大量的渔网和大型漂浮物。在进行干扰行动的同时,越南肆意散布与事实不符的言论,污蔑中国“撞击”越南渔船,对西沙群岛进行所谓主权声索。西沙群岛是中国固有领土,本不存在争议,此次作业地点距西沙群岛的中建岛17海里,在西沙群岛毗连区内。中国各个层面一直与越南保持沟通,但越方置之不理。越南的行为很明显是企图制造新的领土争议,并已对相关海域的航行安全构成了威胁。

菲律宾则在仁爱礁制造事端。2014年3月9日,两艘装载施工材料、悬挂菲律宾国旗的船只试图向仁爱礁靠近。仁爱礁属于南沙群岛,中国对其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1999年,菲律宾一艘旧军舰以“发生故障”为由在仁爱礁“坐滩”。尽管中国一再要求菲方拖走该船,但菲律宾一面借口技术原因拒绝履行承诺,另一方面却不断加固该船,以防止它解体,以为这样做就可以维持其在仁爱礁的“存在”。此次菲方船只装载施工材料靠近岛礁的目的明显是要对坐滩军舰“改造升级”,补给物资和人员。此后,菲又推翻其不谋求仁爱礁主权的承诺。5月6日,菲武装人员在南沙群岛半月礁附近海域非法抓扣了中国一艘渔船。就在当天,菲律宾一名高级军方官员又通过日本媒体公布了一份所谓“南海防御计划”。该计划列出菲律宾在南海加大军事投入的具体目标,包括部署巡逻船和侦察机以加强海上巡逻能力等。

同为争夺中国南海主权急先锋的菲律宾和越南加紧勾结。2014年5月,越南总理阮晋勇访问菲律宾,与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举行了双边会谈。在会后的联合记者会上,阮晋勇称菲越对中国近期在南海的动作非常关注,要求国际社会向中国施压。6月,菲越两国部队在越南强占的南子岛举行了所谓的“体育友谊赛”,这种异想天开的闹剧显然是在对华示威。

南海问题国际化趋势加剧。菲律宾继续推动国际仲裁,越南则扬言以“法律手段”搞定争议,并已与国际海洋法法院签署东道国协议。菲越组织多国媒体赴仁爱礁、中建岛“采访”,抹黑中国形象。东盟外长会议自1995年以来首度就南海问题发表声明,西方七国集团峰会也将南海问题写入声明。美国和日本又滥用“国际法、国际准则”,指责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质疑“九段线”合法性,为相关声索国提供策应和支持。

其二,美国加速推进其“亚太再平衡”战略。政治上,美全面加强与盟友的关系,特别是加大对日本的倚重。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高调挺日。奥巴马总统在访日期间确认,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这是美国总统首次作此明确表示。美国还为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提供支持,纵容日本摆脱战后秩序对其军事扩张和对外干预的束缚。奥巴马访问亚洲,行程包括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所到之处,无不允诺提供安全保障或经援。美国还尝试构建亚太地区性安全机制,主导地区规则。奥巴马访日期间,发表了美日联合声明。两国极力抬高美日同盟的地位,将同盟描绘为“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基石”,同时,高度肯定美“亚太再平衡”战略与日“积极和平主义”政策的所谓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美日公然宣布,两国需要强化同盟关系,使同盟“在确保亚太和平与繁荣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经济上,美继续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奥巴马访亚期间,与日本就TPP问题进行磋商,缩小分歧。美国与马来西亚也就TPP交换意见。美国表面上表示不反对中国加入TPP,但实质上却加快部署,制定好规则后再“邀”中国加入。更深层次,美国仍希望借助TPP等框架在世界贸易规则、产业行业标准等领域延续其主导地位,架空世贸组织,打造更加有利于延续西方主导地位的世界经贸格局,使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面临“二次入世”的风险。

军事上,美国明显加大投入。安全一直是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点。近期,美国增大对东亚远距离预警系统、“全球鹰”无人机等领域的投入。美日正修改防卫合作指针,意在中国。美菲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使美军得以合法地进入菲海空基地,并扩大轮换部署。美国并表示计划增派驻扎在澳大利亚的部队。与此同时,美国持续对中国进行抵近侦察。在2014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哈格尔宣布,美军会将每年在亚太地区举行的演习增加到130次,将港口访问增加到700次,美国对该地区的对外军事资助将增加35%,军事培训和教育投入将增加40%。上述情况表明,应对中国崛起仍是美“再平衡”重要目标,而日、菲等则是想方设法绑架美国来对冲中国。

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面临复杂考验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美国不得不重视对华关系。美国认识到,“中国因素”对其战略的成败以及对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也重视对美关系,致力于促使两国关系良性发展。正是在此背景下,中美同意建设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将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归纳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不冲突、不对抗”就是要客观理性看待彼此战略意图,坚持做伙伴、不做对手;通过对话合作、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相互尊重”是要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合作共赢”要求双方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深化利益交融格局。

当前,美国在“不冲突、不对抗”上有所努力。奥巴马等政要表示欢迎“稳定、和平和繁荣”的中国,认为美中合作对两国和世界有益,建议避免出现对抗。军事交流成为双方增进互信的重要手段。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房峰辉访问美国。中美就加强两军务实交流与合作达成重要共识:尽早就相互通报相关重大军事行动、公海海域海空军事安全行为准则开展实质性磋商;推动两军开展更多人道主义救援减灾联合实兵演练,并建立战略规划部门对话机制,继续推进陆军交流与对话机制;将解放军总参谋长和美军参联会主席直通电话升级为视频电话。应美国邀请,中国首次参加“环太平洋—2014”军演。美坚持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等机制与中国保持沟通。在第六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双方提出促进中美军事机制建设,重申致力于尽快推动建立两军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一系列海空相遇行为准则,作为中美之间的互信措施。

美国对华“合作共赢”需求有所上升。美国欢迎中方加大对美投资,承诺对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中国投资者保持开放的投资环境,重申其开放投资政策以及依法以公平和平等方式对待所有投资者的承诺。同时,美国强调中美在朝鲜半岛去核化、伊朗核问题、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东局势等问题上具有“共同利益”,希望中国与美国进行合作。

但同时,美国并未改变其对华政策两面性,试图“规范中国”的情绪增加。美国指责中国忽视其在乌克兰、南海等问题上的立场。在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公开指责中国“破坏南海地区的稳定”,并警告称如果国际秩序受到威胁,华盛顿不会无动于衷。美国发布2014年度《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指责中方在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方面更加强硬,增加了地区国家担忧,并炒作中国军队加强军事演习训练、发展先进武器装备,声称可能对美国相关军事设施构成威胁。美国还继续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指手画脚,并“警告”中国不要在南海设立防空识别区。在网络安全问题上,美国更无端对中国发难。5月,美国司法部宣布以所谓网络窃密为由起诉5名中国军官,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首次针对“已知国家行为者通过网络手段渗透美国商业目标”行为进行起诉。另外,对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美国表面上同意“相互尊重”原则,但实际上却回避在中国核心关切问题上给予应有尊重。尤其在主权、领土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公然支持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国对中国的挑衅。

三、乌克兰危机推动国际战略格局深刻演变

乌克兰危机以亚努科维奇政府宣布暂时中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议和自贸区协定为导火索,以美欧为幕后黑手,以反对派走上街头为燃点,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亚努科维奇政权被推翻,克里米亚通过公投脱乌入俄,乌东部、南部陷入动荡和冲突。乌克兰大选结果被美欧俄同时接受,但乌克兰并未“中立化”。乌克兰新政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加紧“入欧”,并试图剿灭东南两州亲俄势力。突如其来的马航空难事件,给乌克兰危机火上浇油,乌局部内战风险增大,俄乌冲突升级。

乌克兰危机对地缘战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它触发了冷战后大国间最严重的一场地缘政治对抗。危机发生在欧洲中东部,这里是美欧重大利益区,又是俄核心利益区,双方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危机演化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直面冲撞,标志着俄在地缘战略上的强烈反弹与反击,双方互为战略对手的局面已经固化并加剧,斗争势必长期化。乌克兰危机使欧洲重新成为大国对峙前沿,强迫美投入更多精力,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形成一定牵制。乌克兰危机还意味着,全球形成亚太、中东和欧洲三大地缘政治对抗并行推展,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局面。美国挑拨和利用中日、什叶派与逊尼派、俄欧三大矛盾的态势更加明显,但也加剧了美国“东张西望”、“十个手指按跳蚤”的困境。

乌克兰危机对大国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它首先严重恶化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成为冷战后俄西关系的分水岭。西方对俄罗斯挥舞制裁大棒。2014年3月,美国正式对俄罗斯发动制裁,将普京幕僚、副总理、议会上院主席等7名高官乃至乌克兰前总统亚努科维奇列为制裁对象,此后不断扩大名单。至7月,欧盟就乌克兰局势实施资产冻结和签证禁令的制裁名单上榜人数达到72人。作为制裁举措之一,俄罗斯被逐出八国集团。美国政府于7月16日宣布了针对俄罗斯的新一轮制裁措施,以回应乌克兰边境紧张局势的升级。新的制裁名单中包括了世界最大石油企业———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俄罗斯最大的私营银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俄罗斯最大的独立天然气供应商———诺瓦泰克公司,以及俄罗斯国有开发银行、俄罗斯发展及对外经济事务银行。其他被制裁的实体还有宣布独立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以及多名俄罗斯政府官员。新的制裁标志着美俄对峙局面的一次“明显升级”。同日,欧洲理事会特别峰会作出决定,欧盟将加大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制裁对象是“为破坏和威胁乌克兰主权、领土完整和独立行为提供支持的机构和个人”,其中包括俄罗斯。欧洲理事会要求欧洲投资银行暂停在俄罗斯开展新的融资业务。此外,欧洲理事会还要求欧盟委员会重新评估欧盟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项目。7月17日发生的马航空难事件,使俄欧关系雪上加霜,美欧加大制裁力度。俄罗斯则针锋相对,做出“不容勒索”、“予以反击”等强硬表态。普京警告称,美国的制裁将使美俄关系走入“死胡同”,并损害美国在俄罗斯的商业利益。俄罗斯已经通过打能源牌进行反制,威胁中断对乌克兰的能源供应。双方制裁与反制裁的斗争将愈演愈烈。俄与西方关系严重恶化意味着,布热津斯基等曾经鼓吹的将俄罗斯拉入西方阵营构筑大西方的战略设想破产了,俄罗斯加入西方富国俱乐部并融入西方文明体系的追求遭受重挫,日本安倍政府则面临美俄二选一的难题,其拉俄对华的如意算盘也打不成了。

在国际战略环境特别是西部安全环境恶化背景下,俄“安全防范向西,经济合作向东”的态势正在加速形成。中俄战略协作与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迎来重要机遇期。乌克兰危机推动俄能源东向政策。中俄在能源合作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2014年5月,中俄签署天然气合作协议。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最终将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中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的合作也得到加强。俄罗斯将更加重视与新兴大国和地区国家的合作,从而有利于推进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和亚信会议等多边机制的发展。

乌克兰危机对欧美关系或跨大西洋关系带来微妙而深刻影响。欧美既要联手应对俄罗斯在地缘战略上的反击,又因利害攸关度不同而在对俄打压上存在立场和政策差别。美国希望欧洲增加军事投入,加强对俄威慑,而欧并不积极,反要美增加投入。美国要欧洲加强对俄制裁,欧则担心与俄两败俱伤而避重就轻。美批评欧的软弱,欧则不满美对欧洲的忽视。有评论认为,美国的新制裁是和欧盟对俄制裁同时宣布的。然而,与美国制裁相比,欧盟制裁力度要缓和得多,最重要的内容只是禁止欧洲重要的银行机构不得与俄罗斯签署新协议,没有对俄罗斯重要企业采取实际制裁行动。美欧对俄制裁力度的悬殊将美欧间立场的差别暴露无遗,体现了美国对俄外交的“软肋”。乌克兰危机及俄与西方关系的恶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跨大西洋关系的加固,但同时显示欧美矛盾也在发展。

四、西亚北非极端恐暴势力崛起冲击地区格局

以“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为主的地区恐暴势力攻城略地,打通伊叙边界,标志着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进入扩张期,产生如下影响:其一,打乱了美国中东战略调整的部署和节奏,迫使其改变政策着力点的顺序,例如,更迭巴沙尔政权的选项不得不推迟。同时,对美国“转进亚洲”和“战略再平衡”构成牵制;其二,对埃及、也门、约旦、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暴势力形成鼓舞和示范效应,进而威胁西亚北非稳定;其三,同时损害美国和伊朗的地缘政治利益,特别是挤压了“什叶派新月地带”,也损害了中、俄、欧利益;其四,刺激库尔德独立运动;其五,对南亚、中亚、外高加索、西非、东非产生“溢出效应”,刺激如上地带“三股势力”的崛起。

恐暴势力大范围扩张,有其必然性,既是一批地区国家经济、社会、民族、教派矛盾的释放,也是对伊拉克战争后遗症、美国“新干涉主义”和“双重标准”的回报。将恐暴势头打下去,已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当务之急。美国在军事介入问题上仍心存侥幸,希望地区盟友多担责,特别是伊拉克政府多出力,美国提供军事顾问和武器装备支援,但此招难有大作用。美国压马利基政府与逊尼派重分权力、资源和财富,如不果,将推动“换马”,但这可能引发什叶派不满,伊国内政治和教派争斗更难平息。

在遏制恐暴势力冲击地区格局的问题上,西方与伊朗及中俄存在合作可能。中国高度重视在伊拉克人员和企业的安全。中国外交部和驻伊使馆第一时间发布安全提醒,向在伊拉克人员和企业通报安全形势,协助相关企业做好应急预案,要求伊方确保中国在伊拉克人员和企业安全。而对伊朗,中美在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核问题、维护中东和平稳定方面有着共同利益。中美已经举行了两轮中东事务磋商,并将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在北京和华盛顿举行第三、第四轮磋商。

五、世界经济继续复苏并成双速格局

目前,世界经济的总体态势是:美国经济走向较强复苏;欧盟和欧元区处于“恢复性的复苏阶段”;日本经济高开低走,安倍经济学射出结构性改革的“第三支箭”;发展中经济体出现分化、差异扩大,新兴大国受结构性、周期性及外部性因素的共振作用,经济增长仍在放缓,但中小经济体增速普遍加快。世界银行行长金墉说:“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仍然过于温和,未能创造我们所需要的就业来改善最贫困的40%人口的生活。显而易见,各国需要加快步伐,更多地投入国内结构改革,以提升基础宽泛的经济增长的水平,达到在我们这一代人时间内终结极度贫困的要求。”

根据世行2014年6月份报告,全球经济预计年增2.8%。发达国家复苏势头明显,预计年增1.9%。其中欧元区增长为1.1%,日本为1.3%,美国为2.1%。发展中经济体增速放缓,预计年增4.8%,整体增速连续第三年低于5%。其中,俄为0.5%,巴西为1.5%,南非为2.0%,印度为5.5%。金砖国家中唯有中国还保持7.5%上下的增长水平。

世界经济双增长格局更趋明朗:主要增长动力来自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全球增长的贡献仍超过三分之二。世界经济下行风险缓解,但新兴市场风险增大;发达经济体低于预期的通胀水平给经济活动带来风险;地缘政治风险重现。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西方“唱衰”发展中经济体,但发展中经济体增速仍高于发达经济体,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未变。

当前,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发展前景光明。但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许多从未遇到过的“成长的烦恼”。从外部环境看,国际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演变,中国面临的国际与周边环境更趋复杂,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中国外交要审时度势,紧紧把握机遇,妥善应对挑战,趋利避害,更加积极有为,为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保驾护航。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人员,文章转自和平与发展)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