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余博闻:转型中的中国外交
发表时间:2014-09-19 15:20 来源:国际网
中国的“大国”的外交,就是既能保证“走自己的路”又能“大有作为”。如果说中国正变得更有能力和信心来“走自己的路”的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大有作为)还远远不足。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转型”和中国的“大国化”将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主题。对于中国,她将练习做一个既能“走自己的路”,又能“大有作为”的大国。对于世界,能否习惯于同以大国逻辑行事的中国友好、平等地相处,将关系到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

什么样的外交才是属于“大国”的外交?对于正在进行外交转型的中国而言,这是一个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对外关系维度,大国身份的首要标志,就在于其拥有较其他国家更大的选择权。即大国能够抵抗国际干涉和压力,更有效地推进本国利益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大国还应能发挥国际领导作用,推动国际事务的解决。简言之,就是既能保证“走自己的路”又能“大有作为”。这两条看似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

国际干涉和压力是不以本国意志为转移的,但国家行为受其影响的程度,则更多地取决于领导层的能力和信心。从改革开放起,由于“融入”和“学习”的心态占主导,中国一向是格外在意国际压力的,以至于往往被自己评估的国际舆论成本束缚了手脚。中国之所以在联合国安理会中长时间地弃权,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不愿开罪任何利益相关方。类似的,中国之所以在本世纪初接受了以“非强制”为代表的东盟(亚细安)地区规范,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减轻“中国威胁论”,塑造睦邻友好、尊重国际规范的国家形象的考虑。但是,牺牲对外行为自主性来换取国家形象,显然并非大国的做派。在利益和形象发生矛盾时,大国往往选择前者。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其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着变化:首先,更大的能力意味着更多的利益诉求,中国面临着如何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的问题;第二,更大的能力意味着更强的自信,中国领导层对国际批评的抵抗力在加强;第三,更大的能力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在许多国际问题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就不能解决的时代,“无为”已经不再是成本低廉的政策选项。

中国对于自身利益的维护更加坚定了。中国近年来在南中国海的行动表明,东盟国家用“非强制”规范“社会化”中国的努力已经宣告失败。同时,中国的以“搁置争议”为代表的无条件的睦邻外交也正趋于终结。东盟国家和中国毕竟不在同一量级,中国接受东盟规范的管制,是不符合大国行为逻辑的。因此,中国在南中国海更进取的行动,应被视为对过去不正常的南中国海互动模式的纠正,只是东盟国家还不愿接受这种改变。

从舰艇远洋训练的常态化,到设立防空识别区,中国对外行为的自主性正在增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性”与“进攻性”的区别。说到底,中国正在采取的上述对外行动,均是被美国等西方大国所广泛采用过的。西方社会之所以对中国草木皆兵,主要还是不习惯一个以同样的大国逻辑行事的中国。

中国对于自身道路的自信也在加强。在政策制定时,中国政府已能贯彻独立自主、拒绝妥协的大国作风。北京之所以能够在香港问题上坚持立场,就是因为其相信,对香港的强硬政策纵然可能带来些许声望上的损失,但也只是皮外伤而已。中国政府正在进行的反垄断运动,也体现了其对待外国资本政策上的拨乱反正。反垄断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不过是对外资一直以来所享受的“超国民待遇”的纠正。而促使北京下定决心的关键,还应是其对自己的市场掌控能力的自信。

显然,对于正在建构与西方大国相平等的大国身份的中国而言,处世之道的转变尤为重要。中国就自身事务与国际相协调的时代正在过去,“走自己的路,休管他人评说”将成为中国的新行为模式。

如果说中国正变得更有能力和信心来“走自己的路”的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发挥的领导作用还远远不足。“不当头”这一外交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中国的国际领导力建设。从实践来看,中国一直习惯于通过“间接领导”,来推动地区和全球治理进程。在东亚合作中,中国一直维护东盟的领导地位,自己则通过支持东盟的方式实现间接领导。中国的这种偏好,在金砖集团(BRICS)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虽然经济实力在金砖国家成员中鹤立鸡群,中国仍十分执着于维护五个国家的团结和协作。与突显中国地位的中美共治体制(G2)相比,中国显然更青睐于作为一个更大的集团的一员来发挥作用。中国的这种间接领导模式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为了缓解世界对中国领导力的需求,和中国缺乏领导信心之间的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中国若想真正发挥有效的国际领导力,则必须做好在未来“当头”,甚至“单独当头”的心理准备。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转型”和中国的“大国化”将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主题。对于中国而言,她将练习做一个既能“走自己的路”,又能“大有作为”的大国,从而在对外行为上更加独立自主,也更加积极。对于世界而言,能否习惯于同以大国逻辑行事的中国友好、平等地相处,将关系到国际关系是向合作还是对抗方向发展。

(作者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转自联合早报)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